扶持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加快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市政协农林界别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我市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已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去年年底,我市共流转土地15.7万亩,扶持和培育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12户。引进了今麦郎、谷丰粮油等知名企业,壮大了倮倮大米、天鑫粮油、白塔湖食品等本地知名品牌。在各级政府帮助下,龙头企业与农户年定单达40万亩,每亩增收50元。但我市的龙头企业都是小微型企业,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重创下举步维艰。如何协助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去年11月,我们对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发现,我市龙头企业都是农产品的初加工企业,缺少科技含量,发展后劲不足,大项目难以支撑。在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龙头企业规模偏小。我市获省、市级的龙头企业只有16家,其中省级7家,市级9家,部级没有。只有10家产值超亿元,且在亿元龙头企业中只有天鑫粮油规模较大,年产值约4亿元,其他企业产值都在2亿元左右。我市农业企业总产值仅占我市工业总产值的5%,产值较小及自身的不足难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也很难在大区域范围内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根本调整和农民长期稳定的增收。2、龙头企业的品牌不响。我市经工商注册的农产品品牌共有200多家,仅粮食加工企业品牌就有30多家,众多的品牌单挑独斗,人力、财力、管理等难以为继,缺乏市场竞争力。我们拥有独特的自然、生态、交通优势,但我们的农产品在上海、南京等地的大超市中难觅踪影,销售份额很少,我们大多数产品作为大路货销往中等城市。因科技含量少,产品附加值低,有的企业赚得是农产品涨价的利润,在遭遇农产品“过山车”行情时,企业生存艰难。3、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不够规范和紧密。虽然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能力有一定的增强,但在利益联结机制上不够规范、紧密,履行订单的措施不够有力,大多为松散型或半第1页共4页紧密型,如很多粮食龙头企业收购定订单农产品时与粮贩同价,农民得到的实惠不多。农民履约现象常有发生,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也制约了龙头企业的壮大发展。4、龙头企业的融资渠道不畅,融资难度大。据调查我市龙头企业流转资金90%以上靠民间融资和自有资金,他们贷款唯一的途径就是房产抵押,但银行对镇城房产抵押按80%贷款,农村按50%贷款,这样的城乡差别,他们能贷到的资金很少。由于融资渠道不畅,融资难度大,龙头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显得最为突出,直接制约了企业的发展。5、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不够落实。我市为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出台了相关文件,对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实行资金、政策、服务三倾斜。但现有的的龙头企业非常需要政府的扶持。还有很多龙头企业普遍反映政府制定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不够落实,尤其是在征地、用电、税收、贷款、财政资金扶持等方面差距较大,部分龙头企业反映从来没有享受政府财政贴息和资金的扶持。近几年,农产品屡次遭遇“过山车”行情,面对市场农民只能盲从和无奈。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加速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为此建议:1、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要把扶植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和机制,借鉴明光水产、甜叶菊、金银花等特色产业发展的“政府推动、龙头带动、项目助动”的思路,研究制定全市扶植实施方案。各镇(街道)建立专门班子,加强对扶植工作的指导,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一方面充分调动主管部门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其监管主体作用,另一方面对列入扶植的农业龙头企业实施动态监测,定期考核,有进有出,优胜劣汰,实现财政资金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同时加大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测和跟踪检查力度,确保资金使用安全。2、创新金融扶持方式。建议采取拔款补助、税费减免、贴第2页共4页息、奖励、参股,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灵活多样方式,视财力和项目绩效情况逐步加大对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充分调动龙头企业及民间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积极性。金融部门要加大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