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三十一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教材章节课题课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认识其必然性。2、根据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观察其对北魏社会转型所起的促进作用,并用唯物史观分析其对中国历史进程所产生的积极意义。3、从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来看其改革的积极性和进步性。4、通过对本课史实的分析、归纳等认识活动,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过程与方法1、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各项改革举措的了解,认识北魏前期政治经济制度的落后性和民族融合的必然性。在此过程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2、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补充材料及自己对教科书的认识和理解,学会使用讨论法、分析法和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阐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目的的认识,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认识民族平等团结、互相交流的重要性。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2、了解孝文帝改革给社会所带来的繁盛局面,使同学们认识民族融合交流给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教学设计重点分析1、改革前的主要社会矛盾2、认识北魏均田制3、民族融合4、对孝文帝改革的总体评价难点分析北魏均田制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环学习目标1、学习的主要知识: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对民族融合的认识;综合评价孝文帝改革2、需要掌握的方法: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课本节知识的主要意义:1节题概述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和汉族地主合作而取得成功的一次改革,它反映了当时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新发展,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发展和民族融合分析讲解学生活动教学过程补充内容:1、阶段特征(1)政治上:南北方的分裂和对峙是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政权更替频繁,战乱尤以中原为重;民族融合和区域性统一向全国统一发展是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2)经济上: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地区相对停滞;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各民族之间经济交流加强,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3)文化上:儒道佛相互渗透;2、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及成因(1)江南迅速开发原因:北人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当地经济发展;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南方相对安定。意义: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隋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础。(安史之乱后,开始南移;南宋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江浙成为全国经济重心。)(2)中原发展相对缓慢原因:战争破坏,农耕规模缩小;少数民族内迁,畜牧业有所扩展;两汉时过度开垦导致环境破坏(3)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重要地位原因:士族制度形成并发展;佛教盛行。(4)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原因:社会大动荡,城市遭破坏。(5)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原因:民族大融合一、改革的背景1、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记笔记22、北魏社会矛盾的激化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①原因:A.政治黑暗,租调徭役繁重;没有俸禄的官吏靠贪污搜刮维持奢侈生活;B.随时强迫百姓服役当兵,甚至对他们任意杀戮;②表现:北魏建立后以汉族为主民众暴动达七八十次。⑵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①原因: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的悬殊。②表现:拓拔贵族对汉族地主存有戒心;汉族地主官僚与鲜卑贵族矛盾时常发生。3、主观条件;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接受汉化,推动改革二、改革内容(一)经济改革之一——均田制1、条件:自十六国以来,连年战乱,北方人口锐减,土地荒芜,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2、内容: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3、特点;享受权利与承担义务相统一4、影响:A、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吸引了更多的流民定居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