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学习郑德荣同志先进事迹有感:立德树人:先生之风学习郑德荣同志先进事迹有感:立德树人:先生之风全国高校正在掀起一轮学习郑德荣同志先进事迹的高潮。郑德荣是东北师范大学毛泽东思想讨论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26年生人,中共党史学会名誉会长,被誉为资深“红色理论家”,曾任东北师大副校长。7月9日上午,吉林动画学院文化艺术中心座无虚席,笔者参加和倾听了全省高校郑德荣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深受感动,有言如鲠在喉不得不发。我对郑先生是有感情的。在二十多年前我从南国来吉大马列部读研期间,就闻听过郑老师的大名;在参加工作后的师资培训时,有幸倾听到郑老师亲授的课程;后来在省内外的相关学术会议上,多次领听过郑老师的专题报告。可以这么说,郑老师不识我,但郑老师却是我心中仰慕的大家之一。他老人家,每次出场,总是红光满面,声若洪钟,发言深刻,理论精辟,精神气场十足。二十多年来,给我的这个印象始终都没有变。俗话说的好: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根据传统士人的观点:一个人在社会上存有一席之地,必须立言立德、立功。郑老师是著书立言之人,是有光辉业绩之人,那么郑德荣之“德”究竟体现在何处?我们怎么学习他?笔者认为就是学习他的“德性”,具体表现在他明大德,守师德,严私德,就是学习他立德树人的先生之风。一、明大德,信仰坚定,把终身献给党郑德荣同志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一开始接触马克思列宁主义,就坚信不疑了,我一定要站在真理的一边。”其信仰的力量来自:“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朴素情感;来自东北师范大学“红色熔炉”的锻造。“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郑德荣的实践信条是:要做“永久牌”,就是持之以恒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作指导,不做“飞鸽牌”。郑德荣始终与党同心同向同行,一生见证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毕生“在马言马、懂马信马、传马护马”,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把忠诚书写在信仰的旗帜上。郑德荣同志认为:党史讨论从事的是党的特别事业,选择了党史专业,就要信仰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讨论党史。郑德荣同志在入党志愿书中这样写道:“在各种工作中起模范带头作用,必要时流尽最后一滴血,灌溉在党的事业,引为无上荣耀”。郑德荣同志用自己的言行印证了自己的誓言。郑德荣同志在受邀准备参加今年5月4日在北京召开的“纪念马克思主义诞辰200周年大会”前一天去世的,在病榻上还在学生的帮助下通过念来修改参加会议的论文稿子。真是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战斗到老。在我们心目中,郑德荣同志始终“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被誉为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的“红色理论家”。“现在讨论毛泽东思想还有用吗?”在参加一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会议时,一名外校青年老师向他请教。发问者不是老百姓,而是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学讨论的理论工作者——这让郑德荣深感忧虑。作为回应,他在大会上作了针对性的长篇发言,随后又发表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等多篇论文和著作系统阐述了毛泽东思想的时代意义,在学术界产生了强烈反响。事后郑德荣对自己的学生总结道:“我们要有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关键时刻要敢于发声,表达正确的观点。”有人问:“是什么让您毕生求索、沉醉于党史讨论?”郑德荣给出的回答是:“工作需要,就是我的志向。做什么爱什么,干什么学什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个人利益服从国家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利益,是铭刻在心的信条。”可以说郑德荣同志政治上的清醒来源于理论上的坚定,充分彰显了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政治品行,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把一生献给党和国家的神圣誓言他用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诠释了一名优秀的共产党人的“德”和“荣”。二、守师德,教书育人,既为经师又为人师郑德荣从教67年,奉献立德,以甘为人梯为荣。他像一支长燃的红烛,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他既是一代意气风发、鹤发仍伏枥的学术大师,又是诲人不倦,丹心励后学的教育家。创新立德,以学术精湛为荣。郑德荣老师一生有50多本著作和教材,有40本是60岁后出的,退休后还发表论文200余篇。80岁到90岁的10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