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人民基础教育经验交流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把“为人民服务”写入了党的教育方针,这是我们党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执政为民,对教育方针的丰富和发展,对新世纪、新阶段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指导原则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教育的具体体现。“三个代表”的本质是执政为民,其落脚点和最终归宿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密切的事业之一,是人民群众实现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重要基础,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是教育的本质要求。教育的本质功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之从一个自然人,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社会人,学会生存,幸福地度过一生。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是当今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服务人民实实在在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内涵十分丰富,从宏观层面上讲,教育为人民服务就是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从微观层面上讲,教育为人民服务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千方百计增加高质量的教育供给,努力保障人民受教育权益的实现,满足人民丰富多样的教育需求,促使每个孩子成“人”,成“才”。教育为人民服务,首先要保障公民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要加快建立扶贫助学基金,提高普教质量。加快中小学危房改造步伐,改善办学条件,逐步推行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和小班化教学,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推进中小学网络“校校通”工程。其次,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通过引资、融资、内部挖潜等多种途径,把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做大做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普教和职教协调发展。第1页共3页此外,要努力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教育需求。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已从过去满足于“有书读”提高到了“读好书”、选名校、择名师的高需求上。要加大重点高中的创建力度,进一步做好重点中学的初高中剥离工作,名校办民校要实行人、财、物、事“四权”分离。要以示范性学校为龙头,通过托管、领办、联合办学等方式积极组建教育集团,大幅度拓展优质教育资源。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群体对教育的需求是不同的,教育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好务,就必须主动改革和完善基本制度和学制体系,促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育的相互沟通和衔接,增强教育的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构建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较现代的国民教育体系,实现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协调健康发展,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沟通,学校教育与校外培训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衔接,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创建一个良好的基础。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关注群众热点——树立教育公平理念,努力保障公民的平等教育权利和机会。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其基本内涵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比较突出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上。另外,由于薄弱学校的大量存在,学校之间教育质量和教育过程的差异,也带来了教育的不平等。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就必须把推进教育公平作为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就全国范围而言,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教育公平的内容和重心应有所不同:在义务教育阶段尚未普及的地区以继续普及教育为主,通过普及教育,扩大教育机会,使人人都能享受教育机会,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在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通过推进素质教育,建立以人为本的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使人人平等地享受高质量的义务教育,追求教育质量公平。同时通过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解决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机会均等;要想方设法加大对特困群体教育的扶持力度,尽快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义务教育制度,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农村绝对贫困家庭、农村低收入家庭、城市低保家庭、残疾家庭的第2页共3页子女等特困群体接受义务教育应给予资助。——树立均衡发展理念,综合治理中小学基础薄弱学校和择校问题。教育的均衡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