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型政党构建的三要素探析摘要:“服务型政党”概念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建设规律的深化和发展。服务型政党建设的内涵应包含服务主体、服务客体和服务方式三个要素,三要素各自的复杂性增加了服务型政党建设的艰巨性。统筹三个要素的建设,是推进服务型政党构建的根本路径。关键词:服务意识;群众利益;服务渠道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服务型政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服务型政党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当家作主的新自觉和党的功能的新定位,也是对党建工作的科学规划,是新形势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课题。科学把握服务型政党建设的基本要素,认清服务型政党建设方向,推进服务性政党构建,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意义重大。一、服务型政党构建是三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任何政党都是以执掌政权为目的而产生,政权是最大的公共权力。对于执政党而言,巩固政权需要良好的社会基础。执政党如何运用其掌握的公共权力为其所代表的社会阶层服务,巩固其执政基础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也是党建设服务性执政党必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服务型政党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包含服务主体、服务客体和服务方式三个要素,只有三个要素协调发展,服务型政党的构建才能成为可能。(一)谁来服务。——服务主体“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政党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使命,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价值目标,将服务贯穿于执政活动始终的一种政党发展形态。”服务型政党建设的首要问题就是“谁来服务”的问题,建设服务型政党首先应当明确政党是服务的主体,这是由党的性质以及党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的作用决定的,党章总则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第1页共8页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作为唯一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重大领域的领导重责,邓小平曾在1985年5月19日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的:“什么是领导。领导就是服务”。中国共产党作为全社会公共权力的最高代表者,必须把领导转化为服务型领导,成为“服务”的主体,才能夯实执政基础,巩固执政地位。“政党是服务主体”,不是一个抽象概念,党员、党组织是政党肌体的组成部分,是提供“服务”的主体,服务型政党构建的关键在与构建服务型党员以及服务型党组织,党[2][1]员、党组织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是构建服务型政党的重要条件。服务型政党要落实到每个党员、每个党组织思想作风、工作方式等各方面。(二)为谁服务。——服务客体服务型政党建设要解决政党“为谁服务”的问题。关于无产阶级政党“为谁服务”的问题,马克思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时指出新社会的领导者应当是社会负责的勤务员。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继承马克思主义勤务员思想,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提到“党的唯一宗旨”的高度并写入了党章,从此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指出判断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成败要以“是否有利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判断标准。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强调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全党同志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十八大报告中又进一步强调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党对党群关系的正确认识,是推进服务型政党建设的理论基础,执政党是人民利益的代表,执政党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决定了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就是执政为民,服务的直接对象(客体)是人民群众,“服务”就其对象来说,绝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社会阶层,而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强调的是为广大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第2页共8页会等各方面的根本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服务,而不是为某一人、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