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小学三年级语文《两袖清风》原文及教案1.小学三年级语文《两袖清风》原文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是我国明代一位杰出的诗人。他一生为官清廉,受到百姓的爱戴。这首题为《石灰吟》的诗,就是他人品的自我写照。于谦曾经在河南、山西做官。当时,地方官员每年要轮流到京城接受考查。一些贪官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就用从老百姓那里搜刮来的钱财,向京城的上司行贿。轮到于谦进京了,他把自己管区内百姓的疾苦、要求写下来,并附上自己的治理方案,便准备动身。手下人挡住他说:“大人,您什么东西都不带,怎么行呢?”于谦装作不懂,说:“我应该带的都带齐了,还带什么呀?”手下人说:“您进京不送礼,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啊!”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于谦说:“你看,我一年只有这些俸禄,家里还有父母妻儿,哪里有金银去巴结上司啊!”“没有金银,可以带些地方特产啊!”手下人着急地说。“地方特产?那都是老百姓的血汗,我怎么能拿它去讨好上司?”于谦提起两只袍袖,对手下人说,“你看,这就是我要带的东西。”手下人弓着身子认真看了看,不解地问:“您带的是什么?”“两袖清风!”于谦说家,哈哈大笔起来。2.小学三年级语文《两袖清风》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及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于谦不向上司送礼、行贿的事迹,体会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重点难点了解于谦进京接受考查时,不向上司送礼、行贿的事迹,体会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理解“两袖清风”的含义。教学准备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预习课文,查找有关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师:两袖清风,形容为官清廉,囊空如洗。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简介于谦。二、整体感知。打开书,自由读课文,完成以下思考题:1、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2、画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三、学习汇报。1、先学古诗《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2、你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纵然粉骨碎身全不惧怕,只要能将清白留在人间。3、读读背背。4、说一说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5、分小组自学生字词。6、检查学习效果。(1)读准字音:骨碎吟(2)写一写:等谦考刮(3)比较行近字组词:官()纱()宫()沙()(4)读课文,互相检查。四、默读课文,提出不懂得问题。五、作业。读课文,写生字,查有关资料。板书设计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第二课时课前#三年级#导语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于谦十个为官清廉的人带着上节课的问题学习课文,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思考: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于谦是个为官清廉的人?(所作的准备)教学过程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一、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默读全文,想一想:进京前,于谦和贪官所作的准备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不同?贪官进京为保乌纱、行贿于谦进京百姓疾苦、治理计划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讨论:对比,充分体会于谦的高尚无私。二、学习课文第3~10自然段。1、于谦不肯带东西行贿,他的手下是怎样说的?于谦又是怎样说的?从于谦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1)学生自己读。(2)分角色读(3)谈体会。2、于谦三次说的话一次比一次态度明朗,最后他以一句反问“我怎么能拿它去讨好上司?”表达了自己坚定的立场。(1)品位于谦的语言,理解于谦的高尚。(2)再读对话,小组分角色读,评读。(3)理解“又好气又好笑”。三、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两袖清风”是什么意思?古代的袍袖宽大,可以藏物。两袖清风形容为官清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廉明,囊空如洗。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于谦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四、课堂小结。3.小学三年级语文《两袖清风》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会写“等、肾、骨、谦、官、灰、轮、考、贪、纱、刮、财、应”12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反问句。3、体会于谦清白做人,清廉为官的高尚情操。教学重点:掌握12个生字的音、形、义;正确、流利、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