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1:(一)知识目标: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3、深化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二)能力目标:学生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读中把握内容,感悟哲理,品味意蕴,培育和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三)德育目标:培育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1、把握诗歌的总体形象,感悟诗歌的思想内容。2、理解“山”和“海”的深层含义。:诵读法、引导法、探究法:投影仪:一课时下载后可任意编辑:1、导入:(由提问法引入本课)同学们,你们爬过山吗?当你历尽艰难登上山顶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为什么呢?我们假设一下,假如当你怀着喜悦的心情登山山顶以为会看到满目风光时,展现在你眼前的又是另一座更加雄伟更加险峻的高山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你是会继续攀登高峰,还是打道回府呢?今日,让我们一起走进王家新的诗歌《在山的那边》,看看这位多才的诗人是如何抉择的。2、走进作者王家新,1957年出生于湖北均县。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出版的诗集有《纪念》、《游动悬崖》等。《在山的那边》是王家新在1979年写的一首诗,当时他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学生。《在山的那边》起源于作者的童年经验,与他童年的挫折经验以及在这种挫折中日见深沉的感悟和信念有关。3、探究学诗的方法。(1)了解诗歌的一般常识。诗歌,是与散文、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饱含作者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含蓄,节奏鲜亮,韵律和谐,具有音乐美,一般分行排列。下载后可任意编辑(2)方法探究学习诗歌,重在诵读和品味。一要读准字音;二要读出节奏;三要读出情感;四要读懂内容。4、诵读诗歌,进行多遍诵读(1)给加点的字注音。(2)解释词语。(3)结合已学会的字音和词语,自由放声朗读课文,熟悉文本,然后齐读。5、老师范读,在听老师读的过程中,同学们边听边思考一下,这两节的诗歌在读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情感变化?(每次情感变化,都请一个同学起来范读,然后全班齐读)明确:第一节:疑惑、向往---半信半疑---充满希望---失望---困惑第二节:坚决、肯定---兴奋、惊喜6、根究探究出的情感齐读全文。7、提问:山的那边,究竟有什么呢?明确:小时候:妈妈说是海,我看到的是山长大后:用信念凝成的海。8、小时候的“山”和“海”与长大后的“山”和“海”意义一样吗?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明确:小时候的“山”和“海”是现实的山和海,长大后的山代表着困难和挫折,海代表理想,而爬山则代表了克服困难和挫折的过程,这里用了象征的手法。9、小结:诗中的“山”象征着困难,“海”象征着理想,而不断爬山意味着不懈的奋斗与努力,要实现理想就要坚持不懈地去奋斗。10、拓展延伸: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会有无数座山峰等着你征服或已经被你征服,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歌给你的启示。11、最后,请同学们合上书本,让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朗读视频,用心倾听朗读者的倾情演绎。12、在听完李璇璇同学的朗诵之后,你们一定也心情澎湃,那么让我们用最饱满的热情最后再朗读一遍这篇文章,为这节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2情感目标感悟诗歌表达的信念和哲理,学习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启迪。教学重点1.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和感情。2.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教学难点下载后可任意编辑1.鉴赏诗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2.体会诗歌语言凝练,意味隽永的特色。教学方法1.诵读法。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达一种信念、一个哲理,意象壮阔,诗意跌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凝练形象的语言。2.联想想像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诗中“山”与“海”对应,形成强有力的冲突,波澜迭起,显现出情感的起落。关于“山”与“海”,特别是“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的理解,要调动生活经验,激活思维,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