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一年级《长度单位》的教学设计一年级《长度单位》的教学设计1教材第x页例8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意在巩固学生初步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进而培育学生对长度单位进行实际运用的能力。从呈现形式来说,教材仍然以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反思与回顾三个步骤呈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其中在分析与解答环节,特别突出了推断(估测)的方法,即运用自己熟知的一定长度作标准(如一拃的长度、身高等)去比较或推测,既有方法上的引领,又有测量思想的渗透。回顾与反思环节,则是以学生熟悉的物体的长度作标准,回到情境中对解答的结论进行检验。这两个环节中,都突出了用长度表象解决问题,使学生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必须建立在长度估测的基础上由于学生只认识了“厘米”和“米”,很容易作出非此即彼的简单推断。虽然旗杆、课桌、小鸟、篮球场等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学生并不一定都清楚它们的长度,也就是说我们应高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1.结合具体事物,运用单位和数据相结合及借助参照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物的方法,恰当选择长度单位。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育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理解和掌握单位和数据相结合的推断方法。难点:学会借助参照物进行推断。课件、橡皮、杯子、直尺等复习导入→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知↓↓探究新知→会运用长度单位解决问题↓↓巩固应用→通过训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1.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5厘米、1米各有多长。2.播放课件:长颈鹿与小羊比本领的动画片。师:在长颈鹿和小羊比本领时,为什么长颈鹿赢了?生:因为长颈鹿长得高。师:长颈鹿到底有多高呢?是5厘米还是5米?由此引入新课。1.想一想。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课件出示高大的长颈鹿图片。师:你们在现实生活中见过长颈鹿吗?在哪里见过?生:在动物园里见过。师:联系实际想一想,你和长颈鹿相比,谁高?生:长颈鹿比我高。2.议一议。提出问题:长颈鹿高5厘米还是5米?学生小组合作,通过手势比划感知5厘米和5米有多长,并在组内沟通自己的想法,老师巡视,注意发现有代表性的观点,为向全班汇报作准备。3.说一说。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生1:我大拇指的宽度大约1厘米,5厘米就是5个1厘米,也就是用大拇指的宽量5次的长度,这跟我的中指的长度差不多,长颈鹿不可能那么矮,所以我觉得长颈鹿有5米高。生2:我尺子上从0到5的长度就是5厘米。这太短了,还没有长颈鹿的耳朵长,所以我觉得长颈鹿不可能是5厘米,只能是5米高。生3:我伸开双臂,两手之间的距离大约1米,还没有长颈鹿的脖子长,我觉得长颈鹿有好几个1米,应该是5米高。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生4:我的身高1米多,还没有长颈鹿的脚高,所以长颈鹿应该是5米高,而不可能是5厘米高。生5:4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长颈鹿一样高,所以长颈鹿是5米高。……1.教材第x页做一做。2.选择合适的长度,在括号里画“√”。(1)黑板长:①3厘米()②3米()(2)橡皮长:①2厘米()②2米()(3)大树高:①10厘米()②10米()学生自己辨别以上物体的长度,老师及时反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解决问题测量较短的物体,一般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高)的物体,一般用米作单位。橡皮长2厘米长颈鹿高5米大树高10米一年级《长度单位》的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观察两条细线,初步感知线段。在摸一摸,看一看的过程中,体验线段的特性:直和两个端点,并能正确的找出线段。2、在动手画一画的实践活动中,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长,能用刻度尺画出给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3、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培育观察、比较以及动手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认识线段的特征,能用刻度尺画和量出指定线段的长度。教学准备弯和直的吸管、铁丝、铅笔、木棒、带刻度的直尺等。教学方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合作沟通、讲解法、演示法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2分钟)1、师:小朋友,我们就要进行一次运动会了,看,这两个小女孩在干什么?生:在帮小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