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五年级科学《讨论透镜》优秀说课稿一、说教材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讨论透镜》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科学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本课在学生对光源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带领学生讨论凹透镜与凸透镜的特点,并激发学生讨论更多的有关透镜问题的兴趣。2、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这一学段的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般,但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较低,对教材原理的理解比较困难,因此学生原有的理论储备知识要在这节课中得到升华,转化到实践中。二、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用比较法认识凸透镜与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2、知识与技能:知道光通过两种不同的透明体时会改变行进的方向。知道凹透镜和凸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知道凹透镜和凸透镜的镜片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给我们带来许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多方便。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的进展会给人类和社会进展带来好处。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以及凹透镜与凸透镜的不同特点。教学用具:透镜一组、光具盘、水、玻璃、光具座、光屏、光源、近视镜、多媒体投影仪、课件、文字图片等。三、说教法和学法教法:1、引导探究、合作学习法:2、演示法3、多媒体辅助法4、课堂辅导法学法1、自主探究学习2、实验3、观察4、讨论和归纳法。5、自主探究学习法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以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为载体,设计如下教学流程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情景导入—组织讨论—动手实践—沟通汇报—数据显示—延伸探究。本课从知识目标上来说是比较浅显的,较容易达到,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和探究技能训练是本课的重点。1、创设情境引人入胜本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看我事前准备好的金鱼,这样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我将金鱼放入到另一个鱼缸里,鱼变小了,这样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考虑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畅谈想法:跟鱼缸的形状和材料有关。接着我出示图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光的折射及折射演示图。2、主体参加动手实践在科学课上“探究”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在这部分内容里主要是带领学生探究凹凸透镜的不同特点。学生通过观看照相机、眼镜、投影机、望远镜、幻灯机的图片设问:这些物品都有共同的光学部件是什么?引导启发学生得出透镜。对于学生,我们并不能把他们看成是一张白纸,其实他们早已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教学的目的是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把学生头脑中支离破裂的知识纳入到比较完整的体系中。在此,我就按排学生用不同形状的透镜去观察纸上的图片或是其他物品。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有的透镜是可以让物品变大的,有的透镜是能让物品缩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小的,而有的是不能改变物品的大小的。学生对此并不是一无所知,他们知道能让物体放大的透镜叫放大镜,能让物体缩小的透镜叫缩小镜,让物体不发生变化的透镜叫平面镜。到此,我就引导学生说出了各种不同透镜的概念。接着,我会出示放大镜的图片。接着老师趁热打铁:“那谁能用一个字来说一说放大镜的特点?”学生观察并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用一个字形容:凸、鼓等。“那缩小镜呢?”学生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凹、陷等。在此基础上老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科学上我们就把放大镜称为凸透镜,缩小镜称为凹透镜。再让学生用手触摸和眼镜的观察。将学生的凌乱知识进行整理,让学生进一步的认识凹凸透镜。在认识了凹凸透镜的基础上,我带领学生通过平板玻璃上的一滴水去观察之上的金鱼,学生惊奇地发现金鱼变大了,认识到一滴水就是一个凸透镜,从而归结出凡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都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都是凹透镜,在此环节上让学生对凹凸透镜的认识从感性的层面上升到理性的层面。在带领学生认识凹凸透镜的情况下,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尽情地玩一玩凹凸透镜,并且记录下自己小组的发现。学生通过这个环节发现了许多的东西:包括凹凸透镜的呈象规律以及是否聚光现象等等。再通过老师的课件演示,目的是加深学生印象,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