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概念和原理的教学策略石阡中学祝廷远内容提要:本文认为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是对地理现象的反映,它体现了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而概念的建立和原理的理解需要一种感知,不是一种简单的背诵式的记忆。这一感知过程也就是地理思维的形成过程,是对众多地理信息进行抽象;因此,在概念原理的教学过程中,选用经典的例子和案例可以让学生领会、感悟地理概念及原理的本质特征。提出地理概念原理的教学对策是让学生感悟,在感悟中形成地理思维、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探讨几种感悟教学的切入点。关键词:地理概念、原理本质特征教学策略信息感悟地理概念是地理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也是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关键。一、地理概念和原理的本质特征体现着基本地理思维1.地理概念和原理是对地理信息的一种抽象。现行高考考试大纲中改变了能力目标的表述,侧重于学习行为过程;在四个考核目标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直接与地理概念和原理有关。所谓地理信息,就是用文字、图象、数字等表达的一些地理现象和特征;调用的知识绝大部分都是地理概念和原理。当我们理解了地理概念和原理背后的地理现象的本质特征后,就能有效地实现“调动和运用知识”去解读信息。2.地理概念和原理的特点是高度的概括和时空的条件性。认识概念、原理的过程,是一种信息有序化的过程;所以,概念、原理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概念的建立过程与原理的把握是一种地理思维的形成过程。3.地理概念、原理的建立过程,是一种对地理现象中所蕴涵的本质特征的感悟。在概念原理的教学过程中,选用经典的例子和案例可以让学生领会、感悟地理概念及原理的本质特征。例如,应用基本概念原理的本质特征解决问题的典型例子有“热力环流”。二、地理概念教学概念包括内涵和外延,最基本的特征是强调准确性和关联性。准确性要求学会归纳、判断;关联性要求学会联想、发散。他们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式。1.从“准确”的相对性中去感悟概念概念要求准确,所以概念中的限定词通常是作为把握概念的关键。但从表达这一层面来说,所下的定义永远是一个相对的准确;从反映概念的某一事物的现象和特征来说,通常又不能涵盖概念的全部。这成为我们教学的一个难点。比如,热力环流:体现在许多环节上;空间上有地面和高空,温度上有冷和热,空气运动有垂直和水平运动。“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也就不能达到概念本身要求准确的特点。地理思维需要在完善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形成。比如对“季风环流”“城市热力环流”的教学通常存在一个难点:到底什么时候是季风气候?什么时候是城市热力环流?如果我们通过条件的追加来完善知识结构,就是培养地理思维的一种方法、手段。2.在综合分析中拓展深化概念学会关联各要素,追加各种要素在地图上加以综合。综合大气环流和洋流等因素,通过对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的成因分析,将各种影响要素在图上进行叠加,然后进行分析。自然带是在一定的热量和水分条件下形成的,由于风带气压带直接影响各地的降水量,因此,在不同纬度水热的组合中,风带气压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叠加图中可以看出:热带雨林带与赤道低气压带,热带荒漠与副热带高压都是一一对应的。洋流是影响陆地自然带分布的又一重要原因,从叠加图中可以看出:热带雨林带在大陆东岸伸展,热带荒漠直逼大陆西岸,中纬度自然带西岸偏高、东侧偏低,都与寒暖流的分布影响有关。此图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世界气候的类型、分布和成因,以及与陆地自然带的关系。3.从概念的演绎、概念群的建立中培养思维概念群的建立可以通过概念的延伸来实现。通过条件的追加或细化,将一级概念延伸出二级概念、三级概念……;在同一条件下,通过不同的视角,联系出并列的同级别的概念。这样,就通过不同的条件、不同的视角、不同级别的概念共同构建起起了一组相互关联的概念群。比如,“热力环流”这一标题,可以分解为“热力”、“环流”两个级别的概念。两者的逻辑关系是:要掌握“热力环流”必须先理解“热力差异”,而“冷热不均”又可以从“太阳辐射”的角度去审视它;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