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古诗《静夜思》教学设计古诗《静夜思》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用听唱的方法来学习歌曲,逐步体验并理解诗歌的意境;2、在演唱中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和识谱视唱能力,并最终使学生能够独立吟唱古诗词。3、能用听唱的方法学会歌曲,养成自主学习歌曲的能力。课前准备:老师(电子琴录音机磁带歌片)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喜爱背古诗吗?你都会背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吧。(生尽情展示)对学生给予肯定和评价。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讲述着一种心情、一个古诗、甚至是一段历史。同学们那你知道哪些古诗是描绘思念家乡及亲人的吗?(引入《静夜思》)二、歌曲教学今日我们就来学唱这首《静夜思》。(出示歌片)1.解决歌片中出现的音乐知识。下载后可任意编辑2.播放歌曲,倾听可以随音乐动起来。初步了解歌曲。3.看曲谱听歌曲,从心里跟唱。4.再听歌曲,小声的跟唱。5.听歌曲,大声的跟唱。6.老师弹琴共同演唱,及时纠正唱的不准的地方;并强调演唱姿势。7.随伴奏完整演唱歌曲。三、延伸:《静夜思》是一首五言绝句,那课前我们也背了很多的五言绝句,那你能换一下歌词唱其他的古诗吗?学生视唱其他古诗,老师给予肯定和评价。四、总结:我国古代诗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浓缩着文人的智慧,闪耀着历史的光辉,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朵瑰丽的奇葩。让我们用歌唱的方法去学会更多的古诗。古诗《静夜思》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这首诗的意思。2.会认“静、夜、思、床、前、明、举、低、故、乡”十个生字,会写“乡、头、是”三个字以及词语“月光”3、体会古诗的意思,表达的思乡之情,激发学生热爱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家乡、热爱亲人的感情。【教学重点】1.认识10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2.朗读、背诵古诗,读出诗的韵味。【教学难点】1.识字、写字。2.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感情。【教具准备】教学挂图(或课件)、录音带。【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流程】一、揭示课题,介绍作者1.谈话引入:我们已学过不少古诗,谁先给大家把你最拿手的一首古诗朗读或背诵一首?(生诵读。)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2.板书课题,释题。静夜——宁静的.夜晚。思——所想到的。师:这道诗的作者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写的。诗中描写了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月夜里所看到的和所想到的。二、尝试朗读,初步感知1.听课文录音。下载后可任意编辑(1)闭眼听录音。师提问题:诗人在深秋的月夜里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打开书听课文录音。2.自由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注意读准字音。3.指名读课文。4.分组读课文。5.小组讨论:诗人在深秋的月夜里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三、整体入手,了解大意1.出示课件(或挂图),老师大致描述图意,学生转述。师生评价。2.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图文对比,说说诗句大意。四、分句导读,理解诗意1.朗读第一行诗,思考:从诗中知道是什么时候?(夜晚。)诗人看到了什么?(明亮的月光。)这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月光?(远离家乡的地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从诗中的第四句可以看出来。)2.读第二行,思考:“疑”是什么意思?(以为。)诗人以为什么是地上的霜?(月光。)3.读读、议议。讲讲第一、二行诗句的意思。(床前一片银白色的月光,以为是秋霜降落在床前。)4.指名读第三、四行诗句,讨论:到底是霜还是月光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呢?(1)这第三、四行里哪些词意思刚好相反?(“举头”和“低头”。)(2)“举头”这个词应该怎么理解?(抬头。)诗人抬起头来,望见了什么?低下头去,想到了什么?5.读读、议议。试说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抬头望去,只见窗外一轮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不禁低下头思念起故乡来。)五、体会感情,指导朗读1.看图体会感情,并想象:诗人先靠在窗前,望着明月,此时此刻,他的心里会想到什么样呢?(启发想象,围绕着思乡之情各抒己见。)2.指导朗读:这首诗表达了远离家乡的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我们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思想感情呢?(指导朗读时注意韵脚、停顿和重音。)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