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小学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教学设计1.小学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一、课前:读有关长江的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明杨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唐白居易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这些诗有什么特点?通过读诗,长江在你的眼里是怎样的?二、开课:1、书法欣赏(课件出示《望天门山》书法作品)2、让学生猜是哪一首诗?3、这幅书法作品好不好?三、默写古诗〈望天门山〉1、师生同默;2、简介李白;下载后可任意编辑3、结合诗歌的注释,读诗,问:你读懂了什么?4、再读,问:这首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四、评读1、课件出示世人对这首诗的评价;2、诗里哪些地方表现了这种气概?3、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气概。五、品读1、由乾隆皇帝的评价引入。2、“碧”的品读;3、“孤帆”的品读,插入《李白是个怎样的人》材料六、拓读李白的诗《天门山》和文《天门山铭》2.小学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2、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育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教学准备:自制演示文稿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出示各种字体的“山”及《望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天门山》的草书作品,初步感知书法魅力。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你们爱游山玩水吗?都去过哪些山?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有一位唐代诗人,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他就是——李白。(板书)3、出示课件(《望庐山瀑布》《游泰山》),读后揭题:他还去过一座山,山名就在刚才那幅字里,看得出是去哪座山吗?(师板书:天门山)4、今日,就让我们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师板题)释题:“望”就是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什么,又是在什么位置望的?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指名读,正音,强调:“中”是个多音字,“中断”就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在诗中读第一声。3、老师范读,学生评议。4、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节奏。5、指名读。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假如说这首诗是一幅画,画里都有些什么呢?下载后可任意编辑7、再读诗,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8、全班沟通。(课件出示:天门、楚江、孤帆、日。)三、绘画想象,感悟诗境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2、谁同意用朗读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3、诗画诗画,诗画不分家,今日就让我们一起当一回小画家,把诗人所看到的景象画下来。首先,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4、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师板画天门山。)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出示第一句)5、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读这句话,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6、让我们想象着奔腾东去的楚江水,咱们一起读!7、这又是怎样的水啊!诗中哪一句写了?又是谁有如此能耐让汹涌不可挡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指名读读!(出示第二句)8、看,湍急的河水流到这里受到了山的阻挡。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近些。9、音乐是流动的画,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指名答后再读。下载后可任意编辑10、让老师用线条为你们勾勒——这是险峻如刀砍剑劈的天门山,楚江水汹涌而至,撞击天门山形成巨大回旋之后又浩荡而去。(齐读1、2句)11、你们读出了山的气概,水的澎湃!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概?12、(师板画两岸的青山)这又是怎样的山呢?仅仅是绿吗?你是从哪个字里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抓“出”理解。)13、两岸的青山相对着,怎么会有出来的感觉呢?让我们再来读读下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你知道了什么?谁来画一画?(生板画孤帆、红日。)14、现在我们联系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