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市地下水资源状况水资源与能源、人口、生态环境等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在我国,水资源已成为城市建设规划、工农业生产布局及国土整治规划的制约条件之一。地下水资源通常是指作为工农业和生活水水源使用的地下水。生产和生活需要利用而又可能利用的地下水,统称地下水资源,在一定期限内,能提供给人类使用的,且能得到恢复的地下淡水量,是水资源的组成部分。由于地下水资源具有分布广泛、便于就地开采使用、水质较优、不易被污染、动态稳定、调蓄能力强等特点,正被越来越广泛地开发利用。但是,地下水资源的开采量不应超过补给量,否则会给环境带来较大危害,比如区域形成大规模地下水降落漏斗、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地下水污染等严重地质灾害。为了合理地、长期地使用地下水资源,在开发之前,一般均应对其量和质作出评价,以便据此制定其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规划。一、我市地下水资源现状(埋深、动态变化)濮阳市地处豫北黄河冲积平原,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据濮阳气象站1954—2005年资料,多年平均降水量608.3毫米,蒸发量1678.0毫米。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最大年降水量1067.6毫米(1963年),最小年降水量仅204.5毫米(1966年),年内降水量分配不均,多集中在7—9月份,而蒸发以5—6月份最为强烈。气象条件决定了濮阳市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地区,濮阳市是我省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地区之一,水资源总量仅为7.53亿立方米,居全省的第14位,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221立方米,仅相当于全省的1/2,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10,一般干旱年缺水1.89亿立方米,中等干旱年缺水2.96亿立方米。由于受到地理环境及降水时空变化的影响,并且无蓄水工程,濮阳市的地表水资源实际可利用量很小,除引黄供水之外,地下水(特别是浅层地下水)是濮阳市重要的供水水源。特别随着我市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我市水资源短缺的形势更加严峻,加上水环境和水质的恶化,已经成为制约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市地下水资源来源主要是浅层地下土层贮藏的地表渗水,以北金堤为界,黄河流域因受黄河侧渗的影响,地下水补给及时,水位偏高,一般在2--8米。海河流域因超采严重,加上外来水源少,补给欠缺,造成全市地下水量严重下降,已形成我省豫北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主要分布在北金堤以北的海河流域,漏斗区面积181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3%,最深地下水埋深南乐寺庄乡达30米,平均埋深23米(上世纪70年代平均埋深7米,90年代平均埋深20米,水文局提供)。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是地下水采补均衡状态的直观表征,也是检验地下水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方案执行情况(效果)的客观依据。为了给濮阳市区城市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自11989年起,市节水办在濮阳市区(城市规划区)建立了地下水动态观测网,对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进行长期观测,取得大量观测数据。以下是濮阳市区浅层地下水水位多年动态变化情况:(一)、浅层地下水水位埋深的动态演化过程1、1989年以前的动态变化情况据有关资料,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随着市区农田井灌的发展,浅层地下水开采量不断增大,地下水水位下降,水位埋深一般4—7米,在市区西南部王助一带出现水位降落漏斗,中心水位埋深达10米。1979年第一濮清南引黄灌溉补源工程发挥作用,马颊河以东现中原油田基地及附近引黄灌溉的区域,地下水水位回升,1982—1985年达到最高水位并处于稳定状态,水位埋深1.5—3.0米;其他井灌区地下水水位仍有下降,水位埋深6—12米,王助一带水位降落漏斗中心水位埋深达12—14米左右(见附图1)。1985—1989年,由于濮阳市的建设和迅速发展,地下水城市开采量急剧增加,浅层地下水水位普遍下降2—8米,年均下降幅度为0.5—2米,以中原油田基地下降幅度最大。1989年市区浅层地下水埋深6—17米,最大埋深区仍在王助一带(见附图2)。2、1990—1999年的动态变化情况据1989年12月至1999年12月水位下降幅度等值线图(见附图3),除王助乡西郭寨附近略有回升外,市区浅层地下水水位普遍下降。在这一时期,城市集中强开采越来越明显地成为影响地下水水位动态的主要因素,形成了以新市区北部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