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小学三年级语文《完璧归赵》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完璧归赵》原文战国时期,秦国。有一回,赵王得了一块宝玉——和氏璧。秦王知道了派人送来一封信,说同意拿十五座城来换这块玉。赵王知道秦王是想把宝玉骗到手,可是又怕秦国借口攻打赵国,只好派蔺(lìn)相如把宝玉送去。临别的时候,蔺相如说:“大王放心。假如秦国不是真心换城,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蔺相如来到秦国,献了玉。秦王双手捧着宝玉,一边看一边赞扬,却绝口不提换城的事。蔺相如知道秦王没有诚意,上前几步,说:“这玉虽好,可是也有瑕斑。让我指给您看。”秦王信以为真,吩咐侍从把和氏璧递给蔺相如。蔺相如接过玉,退后几步,靠着宫殿的一根大柱子站定,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池,所以把玉要了回来。您要是逼我,我的头颅和宝玉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举起了和氏璧。秦王怕摔坏了宝玉,急忙叫人取来地图,随手指点了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十五座城。蔺相如知道秦王仍然没有诚意,说:“和氏璧是奇珍异宝。在我动身以前,我们大王斋戒了五天。假如大王诚心,也应当斋戒五天。五天后,我再把宝玉奉上。”秦王只好同意了。蔺相如回到住处,立即让随从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回国过了五天,秦王得知和氏璧已被送走,非常恼怒。后来他冷静一想,杀了蔺相如非但得不到和氏璧,还会弄僵两国的关系,便下令放了蔺相如。于是,蔺相如回到了赵国。【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完璧归赵》教案【教学目标】1、识生字7个;积累含近义词素的成语;会使用“吩咐”和“叮嘱”。2、正确朗读课文。3、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重点学习:读句子提出问题,并在课文中找有关句子。4、了解蔺相如完譬归赵的故事,体会他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人物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1、故事导入:《卞和献玉》。2、板书课题,激趣思考:“完璧归赵”是什么意思?二、初读,感知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思考问题。2、指名读课文,齐读课文(纠正读错的生字新词;指导读难读的句段)。3、沟通:说说对“完璧归赵”的理解。(最后,找到“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这句话,板书并读一读。)三、结合以上句子,再读课文。1、为什么“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呢?(1)引导学生学习第1-3节,并思考。(2)沟通,然后指导朗读,体会赵王的无奈、蔺相如的坚定。(老师适当诠释蔺相如此行的重任。从国力来看赵国只能答应交换;要是让秦王白白得到和氏璧,赵国就会被人小视。)2、蔺相如是怎样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的?(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脉络(要回宝玉、争取时间、派人潜送;参插《词句活动室2》)。(2)抓住蔺相如说的三句话展开教学。①找一找:蔺相如一共说了几句话?哪几句话?②说一说:为什么说这几句话?(看到秦王没有诚意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要回宝玉以争取主动;再一次试探秦王;争取时间把宝玉送回赵国。)③读一读;秦王为什么乖乖就范?体会蔺相如的智和勇。(第1、3句话的理解,可以从秦王的反应表现入手,譬如:“信以为真”和“只好同意”。第2句话作为重点来理解,可从蔺相如的动作、神情和语言入手。)四、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其它句子。1、学生划出不理解的句子,并提出问题。2、在小组内通过联系上下文讨论解决。3、老师适当组织全班讨论。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六、用一二个词语评价蔺相如,并简单说说理由。七、指导完成《词句活动室1》。(1)补充完整。(2)提示学生注意每个词语中所填入的字词的意思。(3)再写几个类似的词语。八、作业:课外阅读《渑池会》、《将相和》。【篇三】小学三年级语文《完璧归赵》教学反思《完璧归赵》一课叙述了蔺相如面对秦国恃强凌弱,妄图夺取和氏璧的危机,凭借勇气和智谋,保护了国家的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珍宝,留下一段千古佳话。课文通过对蔺相如三次与秦王正面交锋的场面描写,按“要回宝玉、誓与共存、派人潜送”的顺序叙述了完璧归赵的过程,塑造了一个有勇有谋的忠臣形象。由于课文语言浅显,内容简单,故事情节生动,故可以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