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2012至2013学年第二学期课程名称:播音主持艺术综合实训院(系):传媒学院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班级:105班学号:20101304050527学生姓名:张海珍2013年05月15日兰州城市学院实验报告院、系:传媒学院姓名张海珍学号27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实验名称复旦投毒案日期、时间5月15日复旦大学投毒案“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遭投毒去世。黄同寝室的林某因生活琐事与黄某关系不和,心存不满,经事先预谋,3月31日中午,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槽。目前案情进展警方正在继续跟进,但这种悲剧已经为社会带来了一种深深的压抑感。无论投毒嫌疑人的动机如何,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是明确无误地摆在了整个社会面前,成为了一种社会不可承受之重。如果各种评论家还在抱怨教育体制有着种种不足,如果人们还对大学生就业状况存在着种种不满,那么在性命攸关的事件面前,那些似乎都已经不算什么了。这是整个社会的悲剧。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人们一直将教育视作向更高社会阶层流通的重要通道,因为拼爹并不是一个人人都具备的条件,考试制度则相对公平。因此,通常一个家族或是家庭,都是倾其财力培养一位参加科考的子孙,期望能够光宗耀祖。这其实是一场教育赌博,几人欢喜几人忧。这种教育赌博一直延续了下来,现在很多普通家庭花在子女教育方面的费用并不少于家庭的衣食住行,他们殷切地期望着子女能够有出息,通过高考、上大学然后找到一个好工作。这是一种社会的普遍现象,然而投射在每一个年轻人的心理,就有可能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压力。自杀、因为考不上公务员而疯掉、投毒,等等,可能都是这种压力的不同表现而已。学医者可能还有着更多的压力,医学学制较一般专业长、技术性更强,而且,现实的医学世界与书本上的医学知识,可能还存在着较大差别。就前者而言,一位学子可能看到了医学的无能为力,又或是各种无序与不道德,而后者呢,学生们都受到了纯洁的医德伦理教育。这两者的张力与冲突,有时也会变成一个人内心的压力,令其有一种分裂的感觉。嫌疑人林某的微博上曾写道:“有时候挺痛恨这个行业的,名义上叫做医生,但是面对病人,尤其面对那些急切想从这里解决困惑的病人,帮忙总不能帮到底,好比带一个问路者走了一段路,然后跟他说,你找别人帮忙吧。”然而,种种的压力并不应该成为投毒的解释。如果说教育有缺失,那么还可能在于通识教育做得不够。钱穆曾在其著作《文化与教育》里说过:“大学教育最高任务唯在智识之传授。夫学术本无界限,智识贵能会通各筑桓墙,自为疆境。如此以往,在彼目以为专门之绝业,而在世则实增一不通之愚人。”要知道,很多学生高考时的专业选择都是盲目的,而且视野是局限的,对生命以及人生缺乏一些最基本的思考。但是假如有通识教育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不仅帮助他们完善人格,而且可以在这段时间找到自己喜欢或是适合自己的专业,不至于日后因为专业不合而产生过多的压力。教育的目的应该在于唤醒人们在生命和生活中真正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其次才是专业。“复旦研究生投毒”的社会解药在哪里“复旦研究生投毒”首先只是个案。就像当年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用用硫酸泼熊,手段之残忍必须遭到谴责,他也受到了应有的法律制裁。但这并不等同于清华大学的全体学生,从此就要背负着耻辱的十字架无法抬头。刘海洋是刘海洋,清华大学是清华大学,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复旦研究生投毒”事件同样如此。实际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往往是非常微妙的,隐性的,甚至很多平时看上去关系很不错的同学,同事甚至亲朋好友,都会因为某个突发事件的刺激,或者某种利益的碰撞,而产生剧烈的冲突。而且某些人的人性中潜藏着冲动因子,别人看起来的小事就成为他铤而走险的导火索,这就是各种突发事件所指向的不可控因素。因此“复旦研究生投毒”仅仅是大学个案,但又不仅仅是大学个案,它所隐含的社会意义必须被重视,虽然这更多的是负面意义。就以“复旦研究生投毒”事件来看,虽然目前那名同学投毒的原因尚未常清楚,但用有毒化合物混入饮水机,其手段是非常可怕的。从受害研究生抢救中出现的危急症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