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开展客家文化传承和进展的专题调研报告与关于深化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的调研报告开展客家文化传承和进展的专题调研报告今年3月,区政协五届二次会议召开期间,致公党**支部提出“建设客家民俗文化展览馆,打造文化对标深圳新亮点”的提案,建议把秋长的会龙楼建成客家民俗文化展览馆。会后,这个提案被列为重点提案,由区委领导同志领衔督办。为了推动这个重点提案的有效落实,区政协主席**率考察组于2024年5月8日至12日赴**等地,就传承和进展客家文化开展专题调研考察活动,与河南省客家联合会及当地政协进行座谈沟通,期间还参观了**市客家源文化广场、**府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以及焦裕禄纪念馆等,开展了党性党纪教育。现将调研考察情况报告如下:一、调研考察行程及成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一)走访河南省客家联合会。5月9日上午,考察组走访了河南省客家联合会,与联合会会长罗建中及专家进行了座谈沟通。在座谈会上,**主席向联合会介绍了考察组调研的目的和任务。中原地区是客家人的根之所在,也是客家文化的发源地,这次到河南就是一次“回家”,回来寻根问祖,了解客家的由来以及客家文化的传承与进展历程。客家联合会安排了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郑大客家文化讨论会副会长安国楼,河南省河洛文化讨论中心执行主任、讨论员**介绍了客家文化的起源及形成、客家南迁历程、客家习俗、姓氏文化等客家文化起源及形成:客家人的先民是从中原地区,特别是核心地区——河南迁徙而来,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移民文化,它既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具有作为移民这一特别群体所具有的文化面貌。在中国历史上,由于受战乱和荒灾影响,客家先民主要经历了5波大规模南迁,客家先民南迁带来的中原汉文化与土著文化不断融合,逐渐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客家文化。客家南迁历程:第一波,西晋末年受“五胡乱华”的影响,大批中原人南迁至长江两岸;第二波,自唐末受黄巢起义影响,客家先民再迁至闽、粤、赣结合部;第三波,自宋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高宗南渡,受金人南下、元人入主影响,客家先民的一部分由第二时期旧居分迁至粤之东部北部;第四波,自明末清初,受满洲人南下及入主影响,客家先民的一部分,由第二、第三期旧居分迁至粤之中部及沿海地区、川、桂、湘及台湾;第五波:自清朝同治年间,受“广东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国运动影响,一部分客家人又分迁于广东南部及海南岛等地。这点和区政协考察组2024年9月赴梅州、福建龙岩等地考察得到的情况相符。客家独特的习俗:由于客家人迁徙频繁、山多耕地少等原因,形成了多种与中原地区不同的习俗,如“二次葬”、妇女从不裹脚、信仰习惯等。客家姓氏文化:姓氏文化是客家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客家人在迁徙时,将族谱、家谱视为凝聚族众、延续精神的传家之宝。迁徒者是带着族谱、家谱踏上征途且一代接一代地添加完善的。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民族,故汉民族的姓氏渊源即包含了客家的姓氏渊源。河南是中国姓氏的主要发源地,按最新形式排序,中国排在前100的大姓里,有78个姓是源于河南。比如**秋长的叶姓就是源于河南的叶县,叶县是全国叶姓的起源地,其始祖是叶公。(二)参观客家文化基地。5月9日至12日,考察组一行实地参观了郑州世界客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属文化中心、**客家源文化广场等客家文化基地,亲身感受到客家的历史文化、根亲文化、祭祖文化的魅力,以及在历次大迁徙过程中,客家人锤炼出的爱国爱乡、刻苦勤俭、坚韧不拔、开拓进取、重教崇文、团结互助的客家精神。其中**的客家源文化广场是世界客属第27届恳亲大会的主要场所,更是**作为客家祖根地的标志性建筑。它占地91亩,总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包括**文庙文化广场、客家文化主题广场和珠玑巷文化商业街区三个主要板块。客家文化主题广场中央立有一座9米高的孔子铜像。广场最北边是一座27米高的仿宋式建筑——守望阁,阁内部一层为拜祖堂,设有炎黄二帝拜像、七十八家姓氏族谱墙;二层为文化空间,设有族谱资源共享中心、客家文化阅览区纪念品商店;三层为名人堂空间,设有古代名人展区、当代名人蜡像区;四层是纪念馆空间,设有十七届客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