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沁园春·长沙》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能够有感情的朗诵和背诵诗歌。(准确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2、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通过抓住关键性词语,梳理思路。3、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二、教学重点:从意象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三、教学难点:领悟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怀和慷慨激情。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点拨法。通过点拨关键字词,把握词中意象。语言品读法。在反复的朗读,背诵中体会作者情感。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的这句诗描述了传统文人对于秋的态度,所谓怨女怀春,处士悲秋。在古典诗文里,“秋”常常用来传达:离别的孤寂,凋零的落寞,宦愁羁旅的愁苦,年华易逝的感伤。写秋而写得色彩绚丽,朝气蓬勃的,古往今来寥寥可数。今日我们所学的就是毛泽东关于描写秋的词。他对秋天似乎情有独钟。他的描写却毫无悲秋之意。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描写秋的。(二)写作背景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杰出的文学家。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进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三)关于词的知识定义:词,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又称为“诗余”。特点: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在“沁园春.长沙”里面,“沁园春”就是词牌。为什么会起这么个名字呢?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既然“沁园春”是词牌,那“长沙”,就是这首词的标题。词牌和词的标题的区别: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长沙,作为这首词的标题,揭示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均与诗人当年在长沙求学时有关。词的分类:词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词的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作品气概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四)朗读,初步感知1、听录音,正字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学生朗读,要求有感情字音准确。老师点评。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赏析,深化讨论。上阕:1、学生集体朗读上阕诗词,思考以下问题:*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那么,哪位同学能把它按正常的语序调整好,并把词的大意说一下?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词意: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开头三句点明了什么?明确: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词意: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停地向北奔流。——独立寒秋图2、提问:“独立”两字写出了什么意境?明确:写出独自一人来此游览,远望、凝思的情状;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有独坐敬亭山的闲适,柳宗元有独钓寒江雪的隐逸,晏殊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超脱。与下阕开头“携来百侣曾游”相照应,说明今日是一人旧地重游。3、提问:(1)“看”字领起下面哪几句?这些句子的内涵应怎样理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明确:“看”字领起内容:一个“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