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情境设置的思考广州市花都区新华第四小学王月霞【内容摘要】在数学课程改革中,情境设置是积极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实施新课程的数学课堂上,通过设置情境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做法,随处可见,也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有一些老师,认为情境设置是引入新课的唯一的方法,不管任何情况都采用,盲目追从,反而弄巧反拙,所以,我们要合理、恰当地设置情境。本文主要阐述了数学情境设置的一些体会,提出情境设置要处理好几方面的关系:处理好情境设置与学习兴趣的关系,处理好情境设置与教学高效的关系,处理好数学情境与生活情境的关系,使这种教学方法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关键词】数学情境学习兴趣教学高效生活情境在数学课程改革中,情境设置是积极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实施新课程的数学课堂上,通过设置情境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做法,随处可见,也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有一些老师,认为“情境设置”是引入新课的唯一的方法,不管任何情况都采用,盲目追从,反而弄巧反拙。因此,我们要合理、恰当地设置情境,处理好情境设置与学习兴趣、教学高效的关系,同时利用情境设置,沟通好数学情境与生活情境的关系,使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发挥出最大的价值。一、处理好情境设置与学习兴趣的关系。人教版的实验教材,非常注重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学习情境,设计的情境、插图的内容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图画的风格和色彩注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例如,第一册的主题图展示了:小猪帮小兔盖房、野生动物园、学校运动会、我们的校园、金色的秋天、美丽的小湖等,这些都是儿童喜欢、熟悉的情境。而在这些有趣、美丽的图画中包含着许多奇妙的数学知识,需要学生去探索才能完全理解,这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兴趣盎然地进入到新知的探索中。但是,在一些数学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老师纯粹追求形式,过多地创设情境,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反而令学生在兜1兜转转的过程中感觉更累。记得听过的一节比赛课,一年级下册的《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材上呈现了公园里的红花、黄花和紫花的盆数的情境,让学生寻找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本来教学内容很简单,差不多全班学生都会计算,但老师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情境穷追不舍,不停地设置情境,不停地问学生从情境图中发现了什么,对于学生提的问题也没把握好,就这样,观察情境图用了大半节课,刚讲完例1就匆匆收场,什么练习也来不及做。本来10+20、30-10等题目,学生很容易学会,但由于在情境图中兜转得太久,学生有如坠入迷雾,学得非常累,哪里还有兴趣可言,这明显与情境设置的目的——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相违背的。二、处理好情境设置与教学高效的关系。好的“情境设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应当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例如吴正宪老师执教的《平均数》一课,她设计了一个拍球的情境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有不少专家提出异议,认为花这么长的时间去创设情境,与我国数学课堂教学一直提倡的高效性产生了矛盾。我个人比较支持吴老师的意见,觉得花大半节课的时间创设“拍球”的活动情境,是很有价值的,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了平均数,真正取得了高效。1.使学生产生学习“平均数”的需要。吴老师把全班分两组,每组派3个代表,每个代表拍球5秒钟,再把总数加起来,聪明组的总数多,所以宣布“聪明组赢了!”接着吴老师主动加入智慧组,智慧组一下子多了17下,老师又改口宣布:“智慧组赢了!”聪明组的学生马上质疑:“这不公平,因为人数不同。”吴老师放手让学生讨论,有学生提出该用总数除以拍球的人数,求出平均每人拍球的个数,才知道哪组赢,进而引出了平均数。记得看过的一本杂志所说,在以前的教科书中老是颂扬我们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以致我们国家成了一个能源消耗大国,殊不知我们有着213亿的人口,按人均计算,应该是一个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在这个拍球游戏中,学生产生出学习平均数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