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巨松鼠中文学名:巨松鼠中文别名:树狗,黑狸,藤狸,黑果狸,黑大松鼠,马来亚大松鼠二名法:Ratufabicolor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亚门: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纲:哺乳纲Mammalia亚纲:真兽亚纲Tberia目:啮齿目Rodentia科:巨松鼠科Sciuridae属:巨松鼠属分布:云南南部、广西、海南。巨松鼠(学名:Ratufabicolor)也称为树狗,黑狸,藤狸,黑果狸,黑大松鼠,马来亚大松鼠,为一种分布于亚洲东南部的大型啮齿类动物。巨松鼠巨松鼠是一种大型巨松鼠。体长270-465mm,尾长360-515mm。体重1300-2300g。头短圆、耳有蓬松短毛簇。尾比体长,圆而蓬松。体背面以及四肢外侧、足背面和尾均全黑色或赤褐色。尾端有时带浅土黄色,眼下从嘴侧起有一黑色宽斜纹,颏部通常有2黑色斑点,眼眶黑色。体腹面和四肢内侧鲜黄色或橙黄色,两颊黄色,耳及其短毛簇均黑色。巨松鼠是典型的树栖动物。行动敏捷,攀登跳跃能力较强。白天活动,范围较广,有一定路线。以各种野果、嫩芽、花蕊等为食。巨松鼠毛长而密,具有光泽,皮结实,是较好的毛皮兽之一。不过其分布区狭窄,数量稀少,目前应该加强保护,防止其灭绝。巨松鼠一般生活在中海拔500-1000米热带湿性季雨林的高树上,尤其喜欢河谷两旁陡坡的高树,是标准的树栖种类,以树枝叶营巢于高树枝桠上,很少发现它们居住在树洞中,但也会利用树洞藏身。它们通常在白昼单只或成对活动,很少集群。12月和1月都发现有哺乳雌体。5月和6月间有怀孕雌体。每年可能繁殖2次,但发情交配较集中在春季,产仔较集中在夏季。以果实、嫩芽和花等为食,食果肉而弃果皮和核。巨松鼠巨松鼠(Ratufabicolor)是东洋界的特有类群。中国仅有一种,分布于海南、广西西南部、云南南部、西南、西部和西北部,关于其亚的分化结过去主要据其皮毛颜色特征。本研究共测75个巨松鼠头骨,每号头骨标本测取23个变量,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1.0对巨松鼠的可测量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及聚类分析,以探讨巨松鼠各亚种地位的有效性及其头骨形态的地理学变异。研究结果显示阿萨姆亚种R.b.gigantea和海南亚种R.b.hainana均为有效亚种,前者分布自广西西南部向西经云南南部、西南部、西部达西北部,后者分布于海南。同时,本研究结果不支持滇南亚种R.b.stigmosa作为一个有效的亚种。巨松鼠广泛分布于亚洲南部,包括尼伯尔、印度、缅甸、中国、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以及马来半岛和印尼。国内分布在云南(滕冲、澜仓江流域、允景洪、勐海、橄榄坝),广西(龙津、宁明)和海南(五指山、尖峰岭、坝王岭、吊罗山、马鞍岭、乐东、万宁、白沙、昌江、东方、琼中、保亭、崖县、陵水、儋县、澄迈、屯昌)。巨松鼠种群数量数十年来显著减少,很多地方已绝迹。以往文献记载曾在儋县南丰采到过标本,但现今已不能见到。白沙牙柄坝王林区1958年以前数量不少,近年来已少见。1960年海南鸟兽考察队在雅加和白晶调查,尚属常见。近年来随着林场附近环境逐渐变化,种群数量也大为减少。巨松鼠是严格树栖动物,一旦林木被伐,便失去了生存条件。白海南开发以来,不少林木被伐,导致其栖息地日益缩小。少数动物圈养过。据世界动物园年鉴报道1978年在4个动物园中繁殖。1979年在1个动物园中繁殖。孕期28-35天,寿命可达20年或更长。已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定为II级,禁止非法捕杀和贸易。但执法不力,尤其是森林的砍伐,长期不止。应严格执行《野生动物保护法》。一切人类经济开发活动都应考虑是否合乎持续发展的原则。地方社区的经济发展要同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起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二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未列入濒危等级:渐危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巨松鼠饲养巨松鼠在野生情况下是单独生活,所以提供的环境条件,应该使它们有足够的单栖条件,又可以彼此接触,以利于繁殖。圈舍条件为敞开的三壁式,坐北朝南,三面为砖墙,面积为长5米、宽3米,房高3米。三合土面,北面有门(高1.8米,宽7米)通操作廊,但门外还应有一小隔断,约2平方米,再有侧门通走廊,主要为了避免动物直接往外跑。房的三壁钉上数排小木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