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是指国统区人民发动的一系列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斗争。山东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主要是在城市开展的。山东是全国唯一的以一个省为辖区的抗日根据地。抗战胜利时,山东抗日根据地已控制了2800万人口的广大农村和大部分中小城市。而国民党则打着“接收”的旗号,出兵占领了济南、青岛、枣庄、徐州等18个大中城市以及城市周围的部分农村,大约控制了320万人口。所以,山东国民党的统治,主要是对城市的统治,在国统区开展的爱国民主运动也主要是在城市进行的。抗战胜利后,饱受日伪统治和战乱之苦的沦陷区人民,以为从此可以脱离苦海、安居乐业了。然而,日本帝国主义刚刚投降,大批国民党的党政军警特人员纷纷涌入。他们以胜利者和统治者自居,对沦陷区人民实行严酷的统治。在经济方面,官僚资本首先通过金融垄断体系,操纵了国统区的金融市场和经济命脉,肆意掠夺人民财产,使国统区的经济状况急剧恶化,酿成全面的经济危机。为了筹措内战所需要的庞大经费,当局滥发纸币,引起恶性通货膨胀,法币迅速贬值。例如,青岛1947年12月与同年1月相比,大米、花生油、盐、煤4种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了近40倍。国统区经济危机的又一表现,是大批民族工商业由于官僚资本的压制以及当局的横征暴敛而纷纷倒闭。在济南,苛捐杂税接近100种。摊派、敲诈使济南的工业萧条、商业停滞、工人失业。青岛国民党当局肆意摊派1敲诈,对人民实行敲骨吸髓的剥削。据统计,当时青岛的苛捐杂税达到数百种。在这样的重压下,民族工商业难以为继。仅1946年7月,就有橡胶、五金及百货业数十家商店倒闭,此时,华商火柴厂几乎全部停工。工商业大量倒闭的直接后果,造成10余万名工人失业,占全市职工总数的50%。在国统区里,随着经济形势的严重恶化和人民群众的日益不满,国民党各级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政治控制,堵塞言路,压制反抗,镇压民主运动,以维护其独裁统治。1946年2月,国民党在山东成立了以王耀武为首脑的第二绥靖区司令部,对其占领区全面实行军事管理,建立了反人民的独裁统治机制。在根绝“赤祸”和总体战的掩护下,国统区特务当道,警宪横行,对市民的一言一行进行严密的监督控制,群众稍有不满即遭镇压。1946年6月至8月,逮捕爱国进步人士和青年学生1020人。在青岛,国民党实行“警区管制”和“保军法”,广泛设立特务组织,严密监视并残酷镇压人民的民主运动。国民党中统、军统和国防部二厅设有20多个特务组织、200多个行动小组,密布各地。6月,青岛当局就连续逮捕工人、市民、学生达1000余人。1947年3月初,又以公民登记为借口,进行大搜查,逮捕群众达五六千人。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进一步激化了其统治区内各方面的矛盾,使国民党的反动统治陷入了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国民党的这些倒行逆施的举措,激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极大义愤,为了维持最起码的人权和生计,国统区的广大人民群众不得不奋起反抗,死里求生。各地逐渐自发出现了反饥饿、反内战、反压迫形式的爱国民主2运动。济南铁路工人反裁员减薪斗争。内战爆发后,解放军在战场上节节胜利,解放区地域不断扩大,国民党统治区日益缩小,尤其是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后,济南国民党军已陷入人民解放军的包围之中。由于铁路交通的断绝,济南市物资供应非常紧张,物价一日数涨,市民生活陷入困境,济南铁路工人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莱芜战役后,国民党当局强令各段、站的技术工人连同重要设备,一起调运到济南,致使济南地区的铁路工人剧增,当时有2.6万名工人无事可做。1947年5月,铁路当局宣布,自6月起在全路实行裁员减薪。这对铁路工人本已贫困的生活无异于雪上加霜。在济南机厂公告栏里,天天有裁减工人的告示,多时甚至一日三裁。在不到百人的材料科,就有60多人被裁。而铁路官员却借机吃空名而中饱私囊,并对工人公开进行敲诈,示意工人送礼请客以免被裁减。6月27日,津浦区铁路局长陈舜耕向铁路员工发布《非常时期铁路紧缩办法》的裁员令。按照其中的规定,将有2.6万名铁路员工被裁撤,还有相当一部分员工要减薪或停薪。这项裁员减薪的命令,把铁路工人推向了死亡的边缘。反裁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