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评析:“会学”重于“学会”在听六(2)语文公开课《唯一的听众》时,授课教师在引导学生品析老妇人这一人物形象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在书中划出对老妇人这一人物描写的相关语句进行朗读,在泛泛感受文中人物描写语句后,让学生找出描写老人神态的一个关键词——平静,再让学生找出描写老人神态平静的句子: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教师提问:平静的神态背后,老人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说说老人的心理活动。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当我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此时,学生发言踊跃,很多同学的发言水平很高,理解很深,通过老人“平静”背后的心理活动想象,深刻而准确的把握了老教授对“我”的真诚鼓励和无私帮助。评析:在本节课的语言品析与人物形象感知上,教师始终是一名引导者,首先引导学生泛泛朗读文章中人物描写的相关语句,初步感知人物形象,然后,抓住文中描写人物关键性的一个表神态的词语,让学生找出描写老人神态平静的句子。老人平静的神态背后蕴含着很深的情感与寓意,适宜学生深入的探讨、挖掘,从而更深地体会人物。教师正是抓住这一想象的窗口,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在初步感悟的基础上发挥想象,交流老人的心理活动,从而体会人物、感受人物。这种教学水到渠成,非常精彩。让学生有思维的空间,经历了理解感悟人物形象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这种引导教给了学生方法,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