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绪论一、整体把握文章,确认关键语句1、文章体式。不同体式的文章在表述上有不同规律、不同特点,特别是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之间,差别更为明显。文学作品的语句多有含蓄性、多义性、情感化的特点,并且不避夸饰之辞;而科技说明文一般就讲究直白,讲究语言的确定性,语意的单一性;议论性的文章,语意一般是单一的,但不见得总是直白的,有时也讲究一点含蓄,一点形象。树立文章体式的观念,明白不同体式的特点,在阅读时就会采用不同的理解策略。比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第一节:“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四行诗,两句话,用了四个“是”字,看上去平淡无奇。如果作为一般文字看,我们只知道了三件事实。但这是“诗”,这些句子是不能作为简单的判断看的。它写出了人物地位的卑微,生活的悲苦。“她是童养媳”——连人身自由都没有!连名字都没有!这是何等的人生。反复说“她是我的保姆”,一是表明她靠卖乳汁为生的苦境,更表明一种情感,一种态度:深沉的思念、感激、不平;同时,反复申明这样一个卑微的农妇“是我的保姆”,不也正是对不平等社会的一种抗议,对自己所属的地主阶级的一种叛逆吗?这就是诗歌的特点,或者说,诗,就应该这样读。2、话题范围从整体上看,一篇文章在讲什么问题,实在什么样的范围内发表意见,必须把握住。由此出发,对微观问题的理解才能准确,才能避免主观随意性。1991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给的是一篇散文,题为《世间最美的坟墓》。文章记述了托尔斯泰墓的环境、形状,称它为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其中有一段说:“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老残军人退休院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候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试题问“用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来进行比较,这样写起什么作用?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可以显示出三人与托尔斯泰思想品格的差异,从而表明托尔斯泰才真正伟大。B.从坟墓的迥然不同的风格,可以反衬出托尔斯泰墓的逼人的朴素。C.三个人都闻名世界,只有伟人与伟人相比较,才能使人体会到这幽暗小土丘的"宏伟"。D.前文虽提到托尔斯泰墓与其他伟人墓不同,但较笼统,以这三人的墓为例,读者才能得到具体而深刻的印象。)A项的理解不少考生看不出是错误的,其实,这个说法已经超出了或者说是离开了文章的“话题范围”。文章题目已经标明,他是在说“坟墓”,所比较的也是坟墓,而不是在比“人”。这是不同的话题,因为坟墓是后人所修,不见得都合乎墓主意愿。1990年高考阅读材料是几位专家谈“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问题。有一位专家说“我们不能成为民族虚无主义者,全部否定传统的语言文字、文学”,试题问对句中的“文字”一词该如何理解,而给的“标准答案”是“记1录语言的符号”,也即方块字。这个答案其实是不够标准的,说它不够“标准”的根据之一就是它超出了既定的“话题范围”。“文言文”是文章问题、作品问题,以及它所使用的语言问题,而根本碍不着“方块汉字”问题。这个答案的错误,从反面说明了“话题范围”问题在阅读理解中的重要。3、相关背景“背景”是大语境,是理解文章的重要依据。读一篇文章,要把它(或其中涉及的某些内容)放到一定的背景中去理解,这是一种重要的意识。背景材料,有的是在文章中提供一些,透露一些,阅读时切不可忽略过去;有的文章本身不含有背景因素,全靠读者凭自己的知识去解决。如果不了解相关的背景,或者忽略了这一点,常常会弄出错误来。1991年《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中一句说“有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试题问“作者为什么说‘特殊的日子’?”这就是考查学生是否懂得从相关的背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背景”在文章中是明确地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