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对华反倾销投诉案增多的原因及企业应对措施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对外贸易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然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那就是,我国的出口产品越来越多的被国外提起反倾销投诉。国外对华的大量反倾销投诉,导致我国产品在国际许多市场上销售受阻。因此,如何减少和防止国外反倾销投诉,就成为我国政府和出口企业需要思考和解决的迫切问题。本文在分析国外对华反倾销投诉案件增多的原因的基础上,将重点分析企业应对国外反倾销的策略。一、条件增多的原因1.世贸组织成立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越来越受到限制,而反倾销则是WTO允许采取的一种保护措施。80年代以后,经过关贸总协定(GATT)八轮谈判,各国关税大幅度下降,非关税壁垒受到了很大限制,尤其是世贸组织成立后,传统的贸易保护做法,如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壁垒和技术壁垒的作用也日益弱化,而反倾销是世界贸易组织许可的贸易保护措施,它具有形式合法、易于实施、能够有效的排斥外国产品的进口并且不宜招致报复的特点,因此被发达国家视为保护本国产业利益的最佳办法而频繁采用。2.随着世界市场竞争的加剧,各国贸易摩擦越来越厉害,贸易保护主义随之抬头,反倾销就成为各国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近几年来西方国家经济普遍不景气,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逆差不断上升,相反,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一系列鼓励出口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产品的出口种类和数量不断扩大,外贸出口额也成倍增长。200O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达4743亿美元,其中进口2251亿美元,出口2492亿美元,贸易顺差达241亿美元。不少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认为,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基本处于顺差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国外有关竞争者利用反倾销法,频频指控我国出口产品倾销。另外,由于中国产品有巨大的劳动力和原材料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往往处于明显的有利地位,于是经营情况日益恶化的当地产业纷纷提起反倾销申请,希望借助这种手段一举将中国产品挤出本国市场。3.中国虽然进行了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但是,由于体制转型尚未彻底完成,加之宣传力度不够,使许多国家视我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从而一直在反倾销中处于被动局面。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已取得实质性成就的今天,大多数国家仍然或继续将我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或通过立法将我国视为“市场经济转型国家”,同时规定严格标准,在某一具体案件中,只有我国企业符合这些标准后,才可以取消“替代国”方法的运用。这种歧视性的反倾销政策和做法不但使大量中国产品因征税而退出当地市场,更严重的是它客观上鼓励了进口国当地产业不断通过反倾销手段压制中国产品,从而导致案件数量居高不下。长期以来,美国和欧盟等国家把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根据反倾销协议第六条规定,对于非市场经济国家,其国内正常价值可以用特殊方法来确定,这种特殊方法可以是使用某个替代国的价格为标准,替代国必须是市场经济国家,替代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应当与有关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尽可能地相似。然而,实际并非如此,如我国的替代国新加坡,其人力成本远高于中国,这样以来,造成多数倾销案件中产品的正常价值与出口价格处于事实上的不可比状态,导致我国被征收高额反倾销税或作出价格承诺、限制出口数量。所谓“非市场经济国家”是指不按照市场成本和价格规律进行经济运作的国家。中国经过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国制造”之所以遭到如此大规模的反倾销诉讼,应该说与国外一贯以政治“有色眼镜”对待中国不无关系。长期以来,由于国外对我出口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时,均采用“替代国”方法计算倾销幅度,导致了我国本来没有倾销的产品被裁定存在倾销,或本来只有轻微倾销的产品被裁定高额倾销幅度。4.中国企业由于国际市场的作战经验不足,出口缺乏应有的策略,难免授之以柄。我国出口企业大多缺乏对国际市场的深入调研和总体把握,单纯依赖低价战略打入国际市场的居多,对外价格竟争手段重视不够。出口价格偏低是我国有些产品招致反倾销投诉的主要原因。我国的部分出口产品,由于质量不过硬,很难以质取胜,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