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宾市幼儿园、中小学地震应急演练推荐方案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等法律法规及文件精神。提升全市中小学校应急疏散演练的组织和管理水平,强化师生安全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安全素养,特制定本方案。一、目的意义通过应急疏散演练,使学校师生掌握应急疏散的正确方法,熟悉学校紧急疏散的程序和线路,确保在地震等灾害来临时,学校应急工作能快速、高效、有序地进行,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师生的生命安全,特别是减少不必要的非震伤害。同时通过演练活动培养学生听从指挥、团结互助的品德,提高突发公共事件下的应急反应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二、适用范围本方案对地震应急避险疏散演练的各个环节、步骤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意见和规范性要求,适用于全市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在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时参考。三、基本原则(一)精心准备,科学组织。学校要确保参演师生的生命安全,严防拥挤踩踏事故发生。要提前谋划,提出预案及早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尽量避开炎热、雨天等恶劣天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通过科学、合理的组织,保证避险疏散演练既安全有序又快速有效。(二)着眼实战,注重细节。演练要立足于模拟地震发生时的真实情景,要着眼于提高学校应急指挥人员的指挥协调能力、各部门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师生的应急避险、自救互救能力。学校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演练方案并将其细化、落实到演练的各个环节,保障演练的整体组织及每个环节科学合理。演练按照有预案,有平面图,有培训,有总结评估组织开展,同时注意收集演练录像或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演练照片。(三)明确目标,循序渐进。地震灾害留给人们的逃生时间是有限的,一般是2分钟左右,应急疏散演练应明确最终的时间目标,原则上中学生2分钟以内,小学生3分钟以内完成。要从学校实际出发,设定合理的时间要求,通过经常性的演练逐步提升,最终达到设定的目标。(四)立足实际,务求实效。演练要紧密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明确演练的主题,合理确定演练的时间、地点、参演人员、形式、内容、规模、疏散路线和保障措施等。要重视对演练效果及组织工作的评估、考核和总结,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务求到达实效。四、演练准备阶段演练准备阶段应包括:制定演练方案,成立演练组织结构,演练前安全教育及其他准备工作。(一)制定演练方案地震应急避险疏散演练方案应根据学校自身性质、地理位置、周边环境、教职工和学生人数、校园内建(构)筑物类型和数量等实际情况,依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等相应应急预案制定。演练方案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演练主题、演练目的意义、演练时间和地点、参与演练人员、演练组织结构及人员分工、演练准备工作、疏散路线、演练流程、保障措施、善后处置和信息报告等。演练方案应做到内容完整、简洁规范、责任明确、路线科学、措施具体、便于操作。相关要求:1.应急疏散场所:通常利用操场、广场等设立应急疏散场所,应通风通畅,相对宽阔。应急疏散场所应远离高大建(构)筑物,与建(构)筑物的距离应大于其高度的三分之一;应避开有对人身安全可能产生影响的地段,如易燃易爆物储放地、高压输变电线路等设施;避开陡坡等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段;疏散场地应有方向不同的两条以上与外界相通的疏散道路。2.应急疏散通道:保持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禁止占用疏散通道;禁止将安全出口和教室、实验室、宿舍等安全门上锁或堵塞;应将房间的老式内开窗户改成外开式或平移式窗户,一楼窗户的防护栏应符合消防要求,应急情况下防护栏能迅速打开。3.应急疏散路线:根据学生分布和建筑物结构,合理确定各班级疏散路线,合理分流。要建立规范,细化措施,保障大量学生在楼道相遇或意外情况发生等情况下不发生拥堵甚至踩踏。疏散路线要避免穿越公路、交通密集和易发生危险的路段。4.应急疏散用语:教职工在组织学生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