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困惑与思考锦江区中学体育教研员唐小宾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2+1)。所以,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学分制(三年11学分),提出了七个运动系列可供教师和学生选择。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虽然受到了师生的欢迎,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习与研究体育的积极性;但是我区在实施高中新课标过程中,感到了一些困惑(其他体育教师也会遇到的),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反思。一、激情投入,理性操作1、推进——科学管理与深入研究实施高中体育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必须具有自主安排课程的能力和开发体育校本课程的能力、必须加强对体育教学中教师选课的指导、必须改革评价学生的内容和方式、必须改革教师考核和人事管理制度。但归根结蒂还需要立足本区域、本学校的具体情况,在深入、系统研究的基础上,从学校体育发展理念到具体规划、从学校体育人力资源管理到物质资源管理到社会资源管理、从体育课程设置到实施到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是梳理和调整。要因校制宜地制定相关操作办法(如《体育学分认定及管理方案》、《学生体育学习与评价指导手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方案》,《学生体育综合素质评定方案》、《学校体育综合实践课程方案》、《学校体育研究性学习课程实验方案》等等)。要成立研究机构,组织校内、外学校体育专家、骨干教师对高中体育新课改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如课程设置、课标与教材解读、学生评价、课程开发等),寻找落实课改理念,攻克课改难题的有效策略。2、关键——转变观念改善行为有了我国全面改革开放和多年来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教师对高中体育课改理念的理解并不是难事,但要真正接纳并把理念落实到行动中去却并不容易,这既有教师的主观因素,也有各种客观原因。一方面,教育行政机构、教育研究机构和学校要切实组织各种培训研究活动,保障教师的学习和提高;学校应进一步完善体育校本研修制度,加强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加强不同年级、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研讨;通过同伴互助、自主实践、教学反思,不断提升专业素养,转变教育观念,改善教学行为。另一方面,也要以一种理性的态度来认识和推进教师观念和行为的转变。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讲,有必要强化这样一些认识:课改观念不会是180度的转弯,而要在系统的研修和实践中演变;课改不应该只是关注教学内容的改变或者是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而应该关注“教”与“学”方法的改革。教学的方式方法取决于学习的目标、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条件、学生的状态和教师的风格,不应该生硬地推行某种教学方式和模式,也不能让教师把自己最擅长的方式丢掉而去用自己最不擅长的方式教学。在学校体育改革热潮中学校和教师要有自己的独立主张,坚守体育教育的基本原则,遵循体育教育的基本规律。3、难点——合理有序地安排课程体育课程设置(即相关运动项目的课程设置)是学校在实施高中体育课改的操作中最具体也是最艰难的环节。按照一些专家的说法,衡量高中体育课改的一个标准就是教师选项教学。所谓选项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校体育课程安排和自己的体育专长,自主选择体育课程中的各个项目模块上课。但在我区目前多数学校不可能开设足够的、满足学生需要的运动项目课;二是多数学校没有足够的场地、设施设备供教师自主选择运动项目模块;三是高考背景下学生必须首先保证高考模块的学习,不会有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进行多项运动项目的学习。在此,给大家几条建议:(1)、严格按照国家高中体育课程方案开设基本课程(必修与选修)。(2)、高中体育课程设置要立足学校的资源基础(教师、场地、设施、设备),量力而行。(3)、尊重学生认知规律,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合理安排各个运动项目选修模块的并行与递进。(4)、四川省的高中课改方案是高中体育课程设置的重要参考,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是高中体育课程设置的终极目标。二、困惑与办法困惑一:1、“必修必选项目—田径运动的学分可在一学期完成”,那么在另外两年半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