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上“滋味”,品出“灵魂”——《桃花心木》教学案例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第七小学江雪华阅读是小学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如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是我们阅读教学的核心。《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历届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如何进行阅读教学,老师们的脑袋里不断涌现层出不穷的点子。而我也一直不断地努力着尝试、实践各种方法,哪一种更科学、更有效?三年多的时间,注上“滋味”,品出“灵魂”让我感受到了些许的喜悦。学生们更喜欢我的课,在我的课里掌握阅读的方法,在我的课上更能安静潜心阅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我一直不断努力实践的方向,希望我的语文课堂能让学生学有所成。本次教学案例的教学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从中感悟人生的道理,同时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教学流程:一、导入(设计理念:让学生温故而知新,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师:“孩子们,《桃花心木》的作者是谁?他的散文有什么特点?”生:“林清玄,他的散文总是让人在平凡的小事中悟出深刻的道理。”师:“谁还记得《桃花心木》讲了一件什么事?”生:“《桃花心木》主要写了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启发了作者做人的道理。”二、入文(设计理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指导朗读。)师:“一开始,林清玄不知道‘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是育苗方法’觉得种树人很奇怪,种树人到底有哪些奇怪的举动呢?请孩子们静静地默读4-10自然段,并划出相应的语句。”(学生们先自由默读课文4-10自然段,动手划相应的句子。完成后举手示意,并汇报,读出相应的句子。)1生:“奇怪的是,他来的并没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比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桃花心木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师:“孩子们有用心阅读,答案完全正确,但觉得读的时候老师觉得一点都不奇怪,怎么会这样的呢?”生:“感情不到位!”师:“该怎样读?”生:“用疑惑的语气”师:“对,小组内互相提点读”生:“小组内读起来。”师:“从种树人的做法中,你知道如何养树吗?”生:“无规律的浇水。”师:(随机板书:种树:无规律)三、解疑(设计理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写作手法。)师:“面对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作者产生了哪些问题?”生:“齐读第11自然段。”师:“课文有回答作者吗?”生:“有,种树人的话语。”师:“细细品读种树人的话,把最能触动你的词句划出来,并在旁边写上收获。”(学生独立品读语言,在旁边写批注。我一边巡视,一边进行个别指导)(一定给足够的时间)学生汇报:生:“从这里我知道树要自己会找水源,拼命扎根,才能长成参天大树。”“‘种树的人笑了,他说……’从这句话里我学到了一种对比的写作手法,种树人将种树和种菜或种稻子进行比较,种菜和种稻子时间很短就可以收成,而种树则需要很多年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告诉我们树苗要成材必须懂得自己找水。”2师:“对,只有这样树才能勃勃生长。”随机板书:勃勃生机“谁继续汇报?”生:“我从‘语重心长’这个词中,感受到种树人的真诚,讲的话语意义深长。”“从种树人说‘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这句话中,体会到作者把树苗当作人来写,写得很生动形象,用上拟人的修辞手法挺好的。”师:“短短的两句话,让我们收获良多,谁能用自己的朗读声把当中的这里读出。”生:“个别读”“小组读”四、感悟(设计理念:让学生领悟文章蕴含道理,提高理解能力;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同时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师:“从孩子们的朗读声中,我感受到你们都被种树人的话语感动了,作者也受感动了,并感悟到了人生的道理。知道是什么吗?请划出来。”生:“按要求划出句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