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工作表中的计算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熟练掌握利用公式法和函数法进行计算。2.熟练掌握计算求和及平均值。3.填充柄的使用2、过程与方法:1、观看图例。2、老师讲解,学生共同参与。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解决实际碰到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电脑的神奇魅力,也领略Excel的良好的人机交互功能,从而带来了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让学生尝试与同学合作,学习中互相帮助,共同进步,通过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二、教学重点:难点1、会求和及计算平均值。2、填充柄的正确使用。三、教学内容:认识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四、教学方法:讲授、演示、操作、练习五、教学手段与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师生交流、导入新课导入:Excel的工作表具有很强的数值处理能力,它可以根据你提供的公式自动进行计算,提高统计效率。而且求和、求平均值等方法有好几种,我们都会在学习中逐步学习和掌握。欣赏有关图例、资料让学生明白统计数据的重要性二、教师准备有关数据处理的图例分别操作并演示,逐步使学生理解讲授新课一、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下面表格:讲解:求和就是把某几个或某一批单元格的数相加,填入指并掌握。定的单元格。我们如何计算学生十科成绩小计?(教师演示)教师随时了解学生完成情况,对完成任务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根据他们的情况,请同组的同学协助他们。对已完成任务的同学可让他们探索还有哪些方法可以求和。二、填充讲解:对于其他两个同学的部分求和,不必一个一个地输入公式,因为他们的计算规律是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使用填充柄进行公式的复制。教师提问:为什么有的同学操作填充柄时出错,分析原因所在。强调:所谓“填充柄”是指单元格黑框的右下角,只有鼠标变成“+”形状,才能拖动。三、用函数法求平均分同学们已经学会了公式的使用,但是当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复杂的公式计算时,你会发现输入一个正确高效的公式是相当费时的。但如使用函数却不同。函数是一个预先写好的特殊公式。今天就来学习几种函数的使用。教师演示:以计算“学生成绩表”中的语文科目平均分为例,学习函数法的应用。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1.在工作表中选中填学生操作:1.通过老师下发的excel文件学生成绩表,打开“学生成绩表”文件。2.完成任务:计算学生的十科成绩小计。学生尝试操作:这部分内容有一定难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并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学精神,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呈现出由浅入深、由生疏到熟练。让学生理解函数求和的重要性不不可代替入平均分的单元格。2.单击“插入”菜单,选择“函数”选项。3.用鼠标点击函数名,在下面会显示此函数的功能,引导学生重点观察AVERAGE、SUM函数的功能。总结求和的另一种方法。4.选取AVERAGE,屏幕上会弹出一个对话框,分析其中(F1:O1)的含义,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取范围,观察公式栏的内容,单击“确定”。5.再用填充柄求出其他学科的平均分。学生思考:还有哪些方法可计算平均分?性三、学生练习1.设置好学生机,保证每台机器都能登录局域网,确保每台学生机都能通过网上邻居看到其他局域网内机器中的共享文件夹。2.通过上节课的操作,学生机中应该已建立名为“校园商场销售情况表”的文件。3.在“学生成绩表”文件夹中加入相关的“学生成绩表”实例,供学生练习时使用。请同学们自己探索。还有哪些方法可计算平均分?将同学们自己总结出的方法通过转播系统展示给全班同学。探索活动:完成“月考成绩表”成绩统计。使学生充分掌握Excel求数值的各种方法,达到举一反三。四、本课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学会了Excel工作表的处理数据的同学表现积极,锻炼同学的实通过不同的几种求数值的方方法。际操作能力。法,使学生举一反三,掌握知识更加透彻。八、教学反思:教师在机房走动,了解每个同学的完成情况。通过老师讲解,小组互动讨论及操作,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和想象能力,培养了同学们的团结、协作、相互交流的学习精神。通过不同的几种求数值的方法,使学生举一反三,掌握了怎么统计数据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