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学习目标1.背诵课文,积累名言警句。2.能解释重要词语,翻译重要句子。3.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学习重难点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学习过程一、基础链接1.我学到的新的字词。2.查找资料,了解孟子和他的《孟子》:3.积累名言警句。(把文中的名句写在下面。)二、新课学习(一)走进作家,了解作品(提示: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后,指名诵读有关注释,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孟子》:(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用认读、译读、思读、悟读四种方式学习,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文章的内容。)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二读课文:注意重音、节奏。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特别是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叛之。三读课文:理解课文,疏通文意。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句并逐句翻译。有问题的地方作上记号,对照资料彻底弄明白。方法指导:基本方法:直译(字字落实)和意译(灵活、变通)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四读课文:消化回味。((11)找学生逐句翻译全文。)找学生逐句翻译全文。(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夫环而攻之: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委而去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多助之至:域民不以封疆之界(3)归纳本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亲戚畔之:通假字:亲戚畔之:▲▲古今异义词:郭:古义:今义:池:古义:今义:郭:古义:今义:池:古义:今义:去:古义:今义:是:古义:今义:去:古义:今义:是:古义:今义:委:古义:今义:域:古义:今义:委:古义:今义:域:古义:今义:((44)用现代汉语)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②②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③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④④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五读课文,合作探究,合作探究,理清思路。1.1.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为了证明中心论点,文章运用了哪些事例?3.第一个事例中,哪些词语能够突出证明“天时不如地利”?4.第二个事例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5.5.探究本文的论证思路。探究本文的论证思路。(提示: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援引战例,以攻城而未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最后引申到治国,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全文采用了逐层论证的写法。)(四)拓展延伸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达标检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3、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委而去之()(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5、翻译句子。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6.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学习反思这一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知识方面、能力方面、情感方面等)?还有哪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