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小品》读书笔记《雅舍小品》读书笔记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雅舍小品》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雅舍小品》读书笔记1何为健忘?人老了,脑生锈了,老了,朽了,诸多事物也就如垃圾一般踯九霄云外了,但梁实秋的这篇文章将健忘提升到了一个忘我忘情,忘恩,甚至忘却天地的层面上。一个人,只要是智力正常都必然会遇到一些令人烦心之事,如何去忘,忘有何益,自古以来就是各家各派兼有争论之无法得到终极答案之迷团。这篇文章就从这个点切入,然后再加以比喻,使之更富于令人想象的哲学空间,然再以一点扩散于整篇文章,整个问题,结合了佛,道,儒三家的理念来加以分析,但不做具体的理述,从字里行间来一点一滴的渗透出它的思想。忘,实际上是面对事物的最低境,也亦可以说是最高的。从道家的层面上来说就是心无牵挂,无有杂念。一个人做事总会遇到一些瓶颈,但一个人若本着一种忘却欲望,无欲无求的心态,也就不会为外界的恼所困。也就可以洒脱自由的游走于九天十地之间而不为外事所惑。就是属于一种“来去自如,融通自在”的境界。从儒家的来说呢就是说要有一种“中正”的气节,“七十随心所欲不逾距”就是其之第1页共18页表现,“忘掉一切,忘身,忘我”可以,也十分好,但不能过,偶尔为之可以是一种收心,但其最怕的就是走向极端而失度,不应忘了目的,不应无所谓而放任一切,也不应以自己为心,将天地大道隔绝于身外。始终走在正道之上,不偏不倚,那也才能达到一种收放自如的境界。从佛的角度来看呢?它说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在每个人人心之中,都存在一个隐藏的境地,境地就需要从一种平淡的心境中超脱而出,然而其就是这个境地才是一种“忘我,道我”的表现,“忘身”就是一种放浪形骸之外,这是一种无欲无求的表现,一种绝虑忘忧的表现,也就能脱了这一幅躯壳,灵魂与精神也才能游离于忧愁之外,畅游于天地之间。这才是超脱了“忘”之后的最高境界。将其三者合一,那也就集大成了吧!《雅舍小品》读书笔记2梁实秋有才,饱读诗书,学贯中西;有情,感情热烈真挚,随性洒脱,古稀之年的新爱情也是一片葱绿之青色;有趣,以戏谑之笔轻描淡写凡尘俗世,寥寥数语,便让人在俯仰含笑之间。与其一板一眼得说梁先生的文学造诣如何高超,我倒觉得,一个人能得到如此真性情的评价,是对一生最大的赞扬和肯定。有才华的人很多,但像梁先生这样有趣,活出自己真脾气的却不多。《雅舍小品》就像是梁先生用深厚的功力和积淀,辅以小火煨炖出世间百态,无论多么枯槁的食材,都能调出一番独特的风味。翻开书卷,每一个小方块字都好像跳跃起来,充盈着和别处不一样的感情第2页共18页和意境。仿佛你推门进入这间“雅舍”,所有的东西都自然构成一种浑然天成的和谐,每一件器物都染着家主人的疏朗之气,但又不会有盛气凌人的压迫感,捧在手里,真如雅俗共赏的小品一般,确实十分的赏心悦目,典雅精美。翻开这本书,既无序言也没有跋,直接开门见山,清晰的目录散在眼前,四章内容用粗体黑字简洁明了:观心悟语、世相百态、老饕漫笔、抚简怀人。单是这些题目,就足以有太多美好的联想和惊叹了明明是一些对于现实的感悟,比如好习惯的养成,谈话、金钱和敬老等论断的问题,我们的表达习惯于简单直白标题党,可是梁先生偏偏是要先观心再悟出道理;关于人情世故,我们想到的可能是我不是教你诈和宫心计之类的套路,可梁老就是能站在人性的高度俯瞰“世相百态”;超级资深的吃货,人谓之老饕,这格调不止上升了一点点,而且现在的美食节目都是有图有真相,而我们的“老饕”能让你对着他的文字流口水,脑海里还飞飘着各种口感的幻想;活了一大把年纪谁没有个相思的朋友呢,梁先生却是抚简怀人,想想这意境,绝代书生,风华正茂,一语间,妙笔生风。未闻其详,就已经美不胜收。梁先生说,寂寞是一种清福,高韬隐遁的人在现在社会是绝对不存在的。现在似乎只存在两种类型的人,一是在现实的泥淖中打转的人,一是偶然也从泥淖中昂起头来喘口气的人。寂寞便是供人喘息的几口新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