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偷懒”的艺术摘要:教师“偷懒”的着眼点在于学生,最终的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偷懒”是门艺术,而这门艺术的真谛就在于把学生推到前台,把教师隐到台后。用自己的隐性工作,利用与人合作、网络阵地、拜研名师等手段和途径,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搭建最好的舞台。关键词:教师偷懒艺术偷懒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贪图安逸、省事,逃避应做的事。那为何笔者要极力提倡一个贬义之词呢?原因只有一个:教师“安逸”、“省事”、“逃避”的着眼点是学生,最终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存在这样的现象:每节课由教师独唱到底,教师有时也像有些父母该放手让自己的小孩独自走路时,担心小孩会摔跤而舍不得松开呵护的手,学生在教师过分的溺爱中,每每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传授,死记硬背教师总结好的考点,久而久之学生便失去了学习探究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语: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既然这样,我们何必还要揽手不放呢?老师们,放弃吧,我们的放弃是为了更多地拥有!学会“偷懒”也是美德啊!但并非自己“偷懒”就行,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案例,或许会给你带来一些启示。偷懒的困惑——作文改革引起的麻烦陈老师在自己班上大胆地尝试作文改革,改变以往完全由教师批改作文的方式,让学生小组互评作文。每个小组都要在研讨的基础上对别组同学的作文进行认真地批改,写出评语。这项改革一实施,就受到学生的欢迎和积极参与。学生比以前更喜欢上作文课了!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学生既要仔细分析同学作文中的长短得失,还要为同学完善作文提供修改建议,同时自己的作文也得到了更多人的指点。于是学生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也得到了更多的建议。并且为了获得同学的好评,学生们都更加认真地写作文。他们的写作水平和鉴赏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可过了没多久,几位家长就拿着孩子的作文本去找校长,质问校长说:“看看你们学校的老师都懒到什么程度了?居然自己不批改作文,让学生来对付。真没有见过这么不负责任的教师!”校长本来就不了解陈老师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听到家长的抱怨,只好答应家长,让陈老师停止这种做法。对此,陈老师感到非常委屈。他觉得自己偷懒之后,相反比以前更忙了。因为要给学生各种指导:与他们讨论什么样的文章才符合要求,什么样的作文才是好作文,如何写评语,打分时如何有区分度等等。而且现在改革的效果非常好,学生的作文能力和写作兴趣都大大提高。为什么家长就是不理解呢?为什么校长就不支持呢?一串串的疑问一定在你脑中徘徊,或许你认为陈老师的“偷懒”只是投机取巧罢了,但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有句让人难以置信的话:“我已经有十六年多的时间没有批改过一篇学生作文了。”可见,偷懒的成与败就看教师的处理艺术了,教师“偷懒”确实是门艺术,而这门艺术的真谛就在于把学生推到前台,把教师隐到台后。讲其所在的艺术,确实有奥妙可寻,笔者总结之下,教师“偷懒”有三大法宝,敬请大家指点。一、合作——偷懒的通行证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教学被描述成一种孤独的职业,教师就是个体户,干好干坏就看自己的本事,那倒也难怪需要日夜操劳。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与深入,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这一现象已逐步消失。合作,不仅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更成了教师们的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教师们现已经离不开合作。与学生合作,共同构建一个知识形成的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共同商榷学习的各种问题,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与教师合作,新课改的理念新、压力大,假如缺少与同事的交流,那必定会造成落后的姿态。我们应该放下那可怜的面子,让难题众人来解。其实在商讨的过程中也给了大伙一个鉴戒的机会,学习的机会。有了成果应该大方的与人分享,那不是炫耀是交流!所以教师队伍中应该学会合作,俗话说的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与家长合作,福禄贝尔在《人的教育》一书中指出:“学校和生活的一致,家庭生活和学生学校生活的一致,是儿童时期完善教育的首要和不可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