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生活化数学活动的探究江苏省丹阳市司徒中心幼儿园王腊花在课程游戏化的教育理念下,数学活动已经有了一个本质的变化。它强调在活动中以幼儿为主体,以幼儿的已有经验为前提,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和思考,把各种抽象难懂的数理逻辑概念“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因此,我们根据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和生活教育理论,在大班幼儿数学活动中进行了数学生活化的探究,注意引导孩子运用已有生活经验与周围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情来学习数学,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发展过程,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数学活动不再抽象、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充满时代的气息,充满生命的活力。一、寻找数学,开阔视野。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这丰富多彩中更是隐藏着大量的教育信息。幼儿每时每刻都在和数学打交道,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往往是分散和隐藏的,幼儿难以主动感知。但仔细观察后你就会发现,你的身旁有着无穷无尽的数学信息。比如车牌号、电话号码、时钟电视机、摩天大楼等等,在寻找与发现的过程中,不仅有效、快速的帮助幼儿建立了数概念,还锻炼了幼儿的观察力和注意力。比如幼儿园的小架子是各种图形样子的;吹出的泡泡有大的,有小的,一起数数有几个;大一班的小朋友在排队的时候是按照高矮顺序来排列的灯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象。但是,幼儿在幼儿园这个环境里毕竟还是局限的因此还需要教师更加广阔的引导幼儿去观察、去发现。平时多带幼儿散步、参观,轻轻松松观察周围环境,引导幼儿观察事物特征。例如:路边有几棵树;这间房子高,那间房子矮;这路灯柱粗点,那边的细点;这地砖是梯形;冬天,我穿厚衣服,叔叔穿薄衣裳干活;伯伯左手拿4个气球,右手拿5个气球,合起来是9个;幼儿园有12个班,是双数;这些具体的数学概念,不就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吗?比如引导幼儿发现身边的电话号码,除了感知数概念,还会发现几个相同的数字因为排列位置不一样,所表示的数字也不一样;身边矗立的大楼原来是从下往上数的,电影院的座位跟我们平时的座位排列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让教师不是“从概念到概念”地教幼儿,而是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借助幼儿己有的生活经验,就完全能够使现实生活成为幼儿学习抽象数学知识的桥梁,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建立在幼儿的经验基础上。二、感知数学,主动学习。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只有让幼儿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才能引发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因此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需要教师巧妙抓住一日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情景,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感知和体验。如体育课前的准备工作,“帮老师搬来8个轮胎”、“拿来5个皮球”、“呵,终于摆好了”,等等,既可以满足幼儿的成就感,又培养了他们为集体服务的习惯。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利用增加工作的难度来刺激孩子的信心和兴趣,如“我们班今天来了几个男孩,几个女孩,数数一共有多少人”、“老师需要9个椅子,数数现在还差多少”、“帮老师数数46个盆子够了没有”等一些需要动脑和手脚去做的难度稍大的工作,这些,对于老师来说轻而易举,却给予了孩子们生动活泼的课前活动,同时也刺激了他们能够自主地参加课堂的教学,使老师能轻易地教,幼儿轻易地学,何乐而不为呢?孩子一日生活中无不包含着丰富的数学信息,我们不需要去刻意的挖掘,只需要教师适时、适当的引导,幼儿就会在不经意间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三、体验数学,激发兴趣。数学来源于生活,任何的数概念都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幼儿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幼儿园度过的,因此,我们要抓住幼儿的一日活动和游戏时间,让幼儿体验数学的重要性和意义所在。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幼儿发展很重要的一方面,在数学教育中更是极其重要和必要的。幼儿认识了各种各样的图形,请幼儿拼出丰富多彩的图案,拼出鱼、小人、小房子、鲜花、机器人、小汽车等画面。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加深了学生对各种图形的认识和灵活应用,同时在拼摆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间餐时间到了,请小朋友利用自己手中的小饼干,算算吃掉一块、两块、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