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案例与反思案例:多媒体课件播放故事动画:有一天,小猴和他的好伙伴下山去玩,走着走着,他们看到一个桃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急忙摘了一些,兴冲冲地回家了。猴妈妈看到孩子拿回来了这么多桃,可高兴了,说:“今天,妈妈给你们分桃吃”。[根据小学生喜欢各种生动有趣故事的心理特点,根据情境图图意并借助多媒,以生动活泼的动画,引起学生的兴趣,很自然地进入到例1的学习]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观察回答: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你会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课件出示:12个桃,每只猴子分3个,可以分几只猴子?师:你会列算式吗?独立思考汇报,师根据学生汇报结果板书:12÷3=?师:你会算吗?先想一想,再把你的好办法和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展示算法(1)学生以组汇报,课件出示:第一只分3个,12-3=9第二只分3个,9-3=6第三只分3个,6-3=3第四只分正好分完(2)学生动手用学具分,分成4个3(a)3+3+3+3=12想:三()十二三(四)十二商是4(b)同学们可真聪明,这么短的时间就想了这么多好办法来帮猴妈妈,如果你是猴妈妈,你会选择哪个小组的办法呢?为什么?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师:听了小朋友的发言,老师觉得大家长大了,不仅能说清自己的观点,而且还能采用别人的好方法,老师也是用口诀求商的,像这题,只要想三(四)十二(板书),就能又快又准确地求出商来。猴妈妈对大家的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多种算法的展示,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孩子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通过学习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锋,积极的评价,让学生感受从多角度解同一问题的数学思想。2、巩固方法,灵活应用。师:如果猴妈妈“把12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几个?(板书:指名学生读题,然后列式)12÷4=?你是怎样算的?(同桌俩人说一说)3、观察比较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独立思考、汇报。闯关游戏创设情境:猴妈妈想请大家到花果山去做客,愿意吗?她已经把你们精彩地发言团结合作的精神用邮件发给了山上的小猴子,聪明又调皮的猴氏三兄弟想和大家比一比,在去花果山的路上,为你们设下了三个机关,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第一关,说说你们是怎么算的。10÷2=12÷6=8÷2=10÷5=12÷2=8÷4=要求(1)自己小声说一说,有问题找老师或同桌小朋友帮忙。(2)你觉得自己哪组题说得棒,你就说哪一组。(3)你发现每一组有什么特点。第二关,涂一涂。8÷26÷310÷220÷524÷615÷318÷35÷130÷5要求:把得数是5的涂成红色。把得数是4的涂成绿色。教学反思:用2-6的口诀求商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除法计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2-6的乘法口诀,初步认识了除法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分为三个课时。这节课是第二个课时,是在上节学习了用乘法口诀求商之后,加深对乘法口诀求商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了解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这部分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也是进一步学习表内除法以及今后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这节课我根据新课标精神,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创设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低年级的学生都喜欢情境式的课堂,上课初,我则创设情境图,春天是植树的季节,同学们为了美化校园,正在植树呢这个事例设计情境,将学生自然的引入了新课的学习。同学们在根据故事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2、问题来自于学生,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探索式学习。我这节课不是由教师直接提出问题,而是由学生自己根据故事情境的信息提出来的,问题来自于学生,这样就变接受式学习为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理解了乘除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怎样把乘法算式写成两道除法算式,掌握除法计算时用乘法口诀能很快求出商。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体现了把计算教学置入生活情境的编写意图。同时,有利于学生借助触发的关系理解求商的思路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