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龄跨班区域活动的创设与开展祈福新邨学校幼儿园《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教育要自然地融入幼儿的生活,强调让幼儿自由、自主、快乐地参与活动。随着《指南》的颁布,幼儿教育进入了课程改革的新时代。结合林子盟教授思想精髓和深圳的跟岗学习,这学期我们幼儿园在贯彻《指南》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园本实际,实行了课程改革,由原来的“1+1+1”课程,到现在的区域、户外和游戏。由此可见,幼儿园的课程变革正朝着更符合幼儿特点,更人性化,人文化的方向发展。但与此同时,改革也给我们,尤其是一线老师带来了困惑,到底该如何抓住根本,遵循《指南》开展活动,满足幼儿自由发展的需要呢?下面就班里的区域活动,来说说我们是怎么创设和开展的。一、打破班界,构建同龄跨班式区域活动我园共有23个教学班,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满足每个孩子的自主游戏呢?经过多次讨论与研究之后,我们改变以班为单位的开展方式,尝试打破班界,做互补式区域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充分游戏的空间。(一)场地互补除了本班活动室,我们利用了同龄对子班的活动空间各划分成4个活动区角,分时段开展区域活动,让所有空间和材料为全体幼儿所共享,扩大幼儿的活动范围。以中一班和中二班为例,9:00-10:00中一班开展区域活动时,中二班则进行户外活动;10:00-11:00中二班区域活动,中一班户外活动。(二)区角互补考虑到动态区域与静态区域的相容性、干湿区域布局的合理性,及各活动区域创设的互动性等问题,我们把八大区域巧妙地安置到了两个班中。如在对子班中,有一个班创设了相对开放的音乐区、生活区、美术区、建构区/木工区;另一个班则创设较为安静的语言区、数学区、科学区和学习小组。这种设置避免了区域间的相互干扰,增加了幼儿与周围环境充分互动的机会。(三)材料互补班级与班级相互之间可以根据区角创设的需要进行材料的交换与补给。这样,幼儿的活动材料变丰富了,材料的使用频率提高了,同时减少了每个班级的教师在设计、收集、制作、安排材料上的重复劳动。材料收集的范围也从以前的一个班扩展到了两个班,对于孩子来说,一个人可以玩两个班的区域。(四)师资互补《纲要》在组织与实施中提到“幼儿同伴群体和教师集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区域活动后,我们老师会在当天的“例会”中就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困惑、经验进行交流,以便今后更好地组织与把握,或者做好相应的调整以确保下次活动的有效开展。这样一来,一向让老师们头疼的区域活动成为了大家愉悦交流的话题,大家不再需要像以前那样单枪匹马地调整区域的设置、寻找材料。分班重点创设平行区域对于教师来说,能更好地致力于班级环境的创设,区域空间比以前大多了。现在每次区域活动时,老师们感觉轻松了,也更愿意去观察孩子、与孩子交流互动了。二、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地投放材料材料的投放要以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为依据,寻找最接近幼儿现有水平的活动,设置要有一定难度但又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递进式活动内容。也就是我们平时在活动设置中常提到的要符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让幼儿跳一跳摘到果子。既把握幼儿现有水平,又提出下一步发展高度,这样才能实现区域活动的实际意义。(一)材料要具有探究性材料的探究性是指材料必须能够引导幼儿动手、动脑的材料,因为只有具有探究性的材料,才能引发幼儿动手、动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如,我们在进行纸的吸水性这个活动时,不是直接告诉幼儿哪些纸的吸水性强,而让幼儿在科学区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得出相应的结论,避免老师在课堂上的生硬的说教。真正把说教变操作探索,让幼儿的思维更加开阔,通过自己探索答案,得出正确的结论。(二)材料要具有多层次性和多样性材料的多层次性是指材料的投放必须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不同发展水平,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不同层次的提高。如在美工区,老师有意提供两种不同的范例让幼儿选择,一种是画好的花的轮廓让幼儿图色,一种是画不同的花让幼儿自己画出花的茎和叶子,也可进行添画。不同层次的幼儿就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进行选择。材料的多样性是指材料围绕教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