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减一加”预设农村学生音乐创造的成功内容摘要:由于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以及农村学校的师资、教学设施等条件的制约,农村学生的音乐基础与城市学生存在着较大差距,现行的音乐教材对于农村学生来说要求过高。因此,本文尝试从农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探讨如何通过“三减一加”——减难度、减技能、减要点、加引导来预设农村学生音乐创造的成功。关健词:预设音乐创造三减一加教学预设,即教学的目标确定与行为预期,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学习方法、教学形式确定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的理性思考,是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预先作出的教学假想与设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预设可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准确,保证教学过程的流畅和实效,保证创造效果的取得。在实际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有时往往因为教师对学生创造的结果没有一个精心的预设,即造成了学生音乐创造活动的失败。在农村小学的音乐课堂上,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放手让学生进行音乐创造,而学生或手足无措呆坐不动,或吵吵闹闹乱搞一气,创造结果可想而知,最后教师也不得不草草收场。久而久之,教师失去了让学生进行音乐创造的信心,而学生也没有了进行音乐创造的热情和勇气,音乐学习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那么,怎样才能使农村学生的音乐创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笔者以为,预设农村学生音乐创造的成功应“三减一加”。一、减难度——合理删改教材中超出学生接受能力和认识水平的内容。一位资深市级音乐教研员用这样的十六个字对新课程进行概括:活在中央,动在省里,瘫在县里,死在乡里。这位教研员并非危言耸听,长期奋斗在农村音乐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普遍反应:当前使用的新课程标准的音乐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农村城市“一刀切”,忽略了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对于农村学生来说要求过高,难度偏大。因此,要使农村学生顺利完成音乐创造,我们有必要降低音乐创造的难度,舍弃或改编部分超出学生接受能力和认识水平的创造内容,以使教材更切合学生的实际。比如人音版九册音乐教材中有一首歌曲《雨花石》,要求学生在唱这首歌曲时按歌词含义设计四个造型为歌曲做背景。我考虑到农村学生平时较少接触舞蹈作品,舞蹈水平较低,设计四个造型可能会有难度,因此,把学生分成了四组,一组一个乐句(歌曲有四个乐句),每组重点理解该乐句的含义并设计造型。降低音乐创造的难度后,学生只用了较少的时间就设计出了相当漂亮、1契合歌曲主题的造型,在创作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二、减技能——适当降低音乐创造中对技能技巧的要求。就像建造大楼需要钢筋、水泥、黄沙等各种材料一样,音乐创造需要各种音乐技能,其中包括节奏、演唱、演奏、识谱、舞蹈等各种基本音乐技能。由于经济条件、家长重视程度等各方面的差异,农村学生在音乐技能的掌握方面和城市学生存在着较大差距。有很多城市学生从幼儿园或小学开始就参加各类音乐培训班,接受正规的音乐技能训练,而农村学生接受正规音乐技能训练的却少之又少。因此,某些对城市学生来说驾轻就熟的音乐创造,对农村学生来说可能就难如登天即使勉强完成,也只能是粗制滥造。这就需要教师适当降低音乐创造中对技能技巧的要求,以保证学生顺利完成。比如四年级上册的音乐教材中有一练习要求学生编创二四拍子的下行旋律并唱一唱。对农村学生来说,编创节奏、编创旋律(特别是编创下行旋律)、视唱无一不是难点,因此,我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对这一练习作了改编:我给出了两小节节奏XXXX|XX|,并要求学生在1——ⅰ的范围内进行创作,以此来降低这一练习对技能的要求,帮助学生顺利完成音乐创造。三、减要点——酌情减少音乐创造中的要点。七册的音乐教材中,在《水乡》这一单元里,要求学生分组任选一主题(共五个主题:渔船出港、乘风破浪、惊涛骇浪、风平浪静、满载而归),用打击乐器或自制乐器、人声及图形等来表现一组“远航”的情景。这对于农村四年级学生来说实在有些勉为其难。如果教师不加引导,放手让学生任选主题进行创造,结果肯定是闹哄哄、乱糟遭,该表现的内容没有表现,该达到的目标没有达到;如果教师对五个主题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