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基础公用设施向农村延伸调查市充分抓住中心XX县区的区位优势,近年来。大力推进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集聚辐射能力和城乡联动发展能力得到持续提升,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目前,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共识,让城乡人民共享改革成果是工作的重点之一。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扎实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向乡村延伸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问题但在城乡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上还是以政府投入为主,基础设施建设主体单一。目前项目建设大多进入社会化运作的良性发展轨道。民间对基础设施投资收益不看好,投资热情不高,基层乡村“等、靠、要”思想依然严重,城乡公用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匮乏。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投资强度大、周期长、一次需求资金量多等特点,因此,尽管每年投资到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不少,但相对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来说相差很大,加上民间投资热情不高,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匮乏。基础设施布局不均衡,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少,保障能力差。目前的基础设施投资主要偏重城市,乡村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小,普遍存在功能老化、配套不全等问题。城市和乡村在规划、建设上由不同部门管理,城乡二元化体制限制了城乡基础设施的协调发展。由于城乡二元化的因素影响。缺乏整体、统筹考虑。随着人口、产业的进一步集聚,城乡社会经济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差异逐步加大。那么,城乡统筹就成为解决城乡基础设施水平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以及强有力的措施保证,现有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过去基础设施由于缺乏统一、科学、适度超前的规划。致使现在基础设施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不仅在存量上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增量上也无法满足经济发展需要,不能为城市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撑。对策第1页共6页不断创新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机制。坚持基础设施建管并重,加强运作。创新机制,积极开展基础设施养护管理体制改革。一方面对国家和集体投资的道路、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在确保安全有效运行发挥效能的前提下,可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引入竞争机制,引导当地业主或个人承包经营,实行市场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缓解设施运营经费不足。另一方面,加快农村水利等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引导村集体、村民通过承包、租赁、拍卖或成立协会等组织,明确小型基础设施管护责任,促进农村小型基础设施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机制的形成。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提高认识和意识。要改变先城市后农村的传统发展思路。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迫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选择,建设“实力、效率、和谐”必然要求。城乡一体化就是城市和农村实现有机结合,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服务,达到城乡之间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协调发展。牢固树立基础设施先行的意识,切实转变观念,对基础设施在产业集聚、城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足够重视,充分认识到基础设施是产业和城乡发展的先行资本,认识到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每年的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安排上要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给予重点倾斜,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强服务和引导,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产业集聚、做强产业支撑、推动城乡发展的基础工程来抓,有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形成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规划体系,规划先行。从全局以及城乡之间的内在联系来考虑城乡布局、生产力布局、要素和人口布局。实现城乡资源的统筹安排和利用,科学规划,尽快形成一体化规划体系。加快实现城乡规划的全覆盖。合理编制和完善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道路交通、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着力构筑城乡联动发展、整体推进的空间发展布局。进一步编制和完善中心镇、村区域布局规划。要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着力抓好各项实施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推进。实施规划必须只争朝夕,立足长远,抓好当前,根第2页共6页据现有条件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