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强农信社三级稽核队伍建设的思考五篇对加强农信社三级稽核队伍建设的思考随着农信社改革不断深入,农信社内控工作日显重要,然而,面对农信社点多、面广、线长、人多及社情复杂等特点,农信社如何加强省、市、县三级稽查队伍建设,合理实施分工互动,坚持有效防案控险,建立稽查监督长效机制,已成为农信社亟待研究的课,笔者试就这一问题谈点自已粗浅的看法,以求教诸位同行。一、注重现实面对客观发现问题正视三级稽核队伍现状(一)短期思想重,队伍不稳定。目前农信社自上而下对稽查工作不够重视,在稽查队伍建设上,临时拉夫凑数。特别是省、市级联社在稽查队伍建上没有一个战略思想和长远规划,急时上阵,临时擦枪。审计工作没计划,上下整体不互动,稽查事项无质量,抽调人员没责任,查处问题无力度。虽然省、市联社名义上组建成了一支稽查队伍,但都是一些“杂牌军”,“打工仔”,即人员从基层社临时抽调,工资由基层社统一发放,工作不能稳定有效保证,队员没有长期思想打算。(二)工作没目标,上下不互动。从目前监审工作看,有很多内容超出了自身的职责范围,大包、大揽、大批发,基层监审部门不仅包查、包报、包处,还要包问题消化。如不良贷款追责督收等工作,应是信贷、风险部门的事,而审计部门却包揽下来,有些“种了他人的地,荒芜自已的田”的作法。同时,整个工作没目标,就事论事严重,想当然办事经常,前后工作缺乏系统性、连贯性、规范性。审计检查在时点、数据上,不仅前后不衔接及重复,而且给基层稽人员带来不必要的无效劳动和增加极大的工作量。上级监审部门长期计划,分期部署,常规性的安排少,临时性、随意性及突击性的任务多,加之农信社改革时期,尤其是县级稽核部门人少事多,既要完成省联社行文安排的工作,又要完成市联社布置的任务,长期处于一第1页共12页种被动、盲目应付,无所适从及打乱仗状态,无时、无力、无心、无法主动地及创造性地开展自身的审计稽查工作。(三)机构不对口,整体难协调。从省、市、县联社机构设置看,存在着严重不对口问题,省联社将稽核与监察、保卫并为一起,设立稽核监察处,市联社将稽核与监察、保卫分设,县联社则是将稽核与监察合为一体,省与市,市与县不一致,在上对下工作安排布置上,难操作、难贯彻,在下对上工作执行情况反馈上,难协调、难到位。因上下不对口,在工作上难免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工作相互推诿、相互扯皮,整体工作缺少同频共振,互动协调。(四)稽查无权威,工作难超拓。按常规和习惯的作法,自上而下监、审、保工作由监事长分管及主抓,从“三会”、“三长”的角度看,理事长、监事长、主任,应是三权鼎立,相互制衡。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是理事长、主任、监事长等职级逐一递减,权利顺序下降,待遇依次降低,监管说话无权威,监督难超拓,工作没地位,查处缺力度,思想失信心。加之,过去无论是下面查出向上反映的问题,还是上级或外部监督部门查出的问题,不是从行政口子的角度行文,而是自上而下从监审一条边通知整改,落实处罚,实事求是地说,最终难为的是基层监审部门及其监审人员,上面逼,下面怪,领导怨,两头放水淹中间,监审部门及工作人员成为众矢之的冤大头。(五)机制不灵活,素质难提高。目前农信社稽查管理机制不灵活,监审自主性、独立性不强,工作方式、方法既滞后,又呆板,上级联社习惯统一行动,抽调基层人员,大兵团作战,轰轰烈烈,重复检查,质效低下。加之有的县市联社将稽查岗当作安排和照顾年老职工的一个岗位,所以稽查岗位人员有的既年龄趋大,素质偏低,又不懂电脑微机操作技能,机难进,账难查,问题难发现,素质难提高,质效难保证。二、配足人员强化素质健全机制加强三级稽核队伍建设农信社应自上而下重视监督工作,不断地加强稽查队伍建第2页共12页设。(一)保质保量,配足三级人员。要按照需要配足人员,人员配备要明确统一标准条件,在年龄结构、文化程度、专业年限、思想品质、工作能力等方面要有统一规定,并坚持统一考试、考评择优录用原则,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两个方面。推行先双考后发证,先持证后聘任,先聘任后上岗的竞争激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