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建国以来文艺学教材建设的思考摘要:建国以来文艺学教材的发展经历了引进、模仿、探索几个时期,对文艺学学科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目前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有:教科书的僵化框架难以突破,马列文论。中国古典文论、西方文论三个体系在学理上无法真正调和。要纠正文艺学教材建设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适当引入后现代思想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在这方面,已经有一些学者进行了可贵的尝试。关键词:学科反思;教材建设;本质主义;问题意识;历史语境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为推动文艺学界的学科建设,积极有效地回应社会文化的迅猛发展,界内众多学者积极投身于文艺学的学科反思之中,使其成为世纪之交文艺学界炙手可热的话题和亮点。反思必然面对问题,其中教材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关系不容忽视。作为学科建设的必然支撑之一,基本教材往往集中体现着一个学科之所以存在的理由,诸如相对确定的研究对象,相对独特的方法论,相对独立的命题等等,因此,教材建设不仅反映着同期学科建设中的问题,也是学科反思及突破的有力体现。因此笔者认为,对文艺学教材建设进行有效梳理,对深化学科反思,促进学科建设深有裨益。一、引进期二、模仿期在1961年全国文科教材会议的精神引导下,蔡仪、以群领导的写作群体于1963-1964年间完成了《文学概论》和《文学的基本原理》。虽然囿于当时的政治背景(庐山会议、阶级斗争、反右风潮等)和学科局限(指导思想、理论体系、基本命题都摹仿自苏联),这两本教材未能实现更大突破,但作为第一本国人自己完成的体系完整的文艺学教材,还是取得一定成就:如增加了文学起源论、鉴赏论和批评论,对于中国历代文艺作品的补充,也使其具有了浓郁的中国特色。由于文革的开始,这两本教材都未能推广使用,今天见到的,多为1978和1979年的改编本。80年代,文艺学教材建设得到了一定发展。第1页共6页其中,十四院校编写。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的《文学理论基础》多次被选为高校教材;北师大文艺理论教研室编写、北师大出版社1984年版的《文学概论》多年一直作为北师大文艺学正式教材;而童庆炳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的《文学概论》至今仍是全国自学考试的正式教材。虽然整体框架并未逾越蔡仪、以群的模式,但在削弱政治色彩、引入西方论点、添加更富活力的文学材料方面还是作出了可贵的努力。三、探索期从80年代末开始,随着思想解放浪潮的汹涌,加之官方的高度重视,文艺学教材建设成就斐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吸收了更多的西方文艺学成果,在观念和方法上都更加开放。据2002年“文艺学教学改革及教材建设研讨会”的不完全统计,当时高校中的各类新编文艺学教材已达100多种(一说是300多种),其中,最值得一提当属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以下简称童本)。童本出现于1992年,曾被多所大学采用,被公认为具有真正“换代”性质的教材,代表了新时期文艺学教材的最高水平。它大胆吸收国内外文艺学研究的新成果,立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人类活动论与生产消费论,对文学予以综合论述。它强调文学的自主性,将其界定为“显现在话语含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这种对文学自主性自律性的强调是童本换代性的一个核心体现),对文学特殊的质的规定性及文学生产消费过程的二重性,也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它强调文学理论的实践性与历史性,指出“由于文学理论的实践性品格,所以它总是随着文学运动、文学创作、文学接受的发展而发展,它永远是生动的、变化的,而不是僵化的、静止的”[3](p。9),对文学的定义也充分考虑到了历史维度,不仅从、文化”“审美”“惯例”三个途径界定“文学”,而且专门设置“文学界定的困难及解决办法”一节,再次申明文学界定的艰难,表现出可贵的学术品格。童本教材因为观念、论点的开放,理论的多元,视野的开阔,特别是对文艺自主性的强调,展现出与此前同类教材的根本性区别,因此又被称为第三代教材,代表了中国文艺学教材建设的历史性成果。但因为受到当时历史文化语境的局第2页共6页限,此前教材的某些沿袭问题在它身上没有完全解决"如对文艺学学科范围的界定,基本沿袭了季摩菲耶夫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的三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