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的思考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核心制度,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迄今为止,我国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面向城镇人口,农村社会保障建设严重滞后。这已成为我国社保制度建设的薄弱环节,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影响到农村和整个中国的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成为农村市场化改革的瓶颈性障碍,同时也同时也制约了农业经济效率的提高,弱化了各项改革措施的效果,更不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因此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当前一个现实问题,具有相当的紧迫性。一、现行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的形成土地在农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我国传统的农村社会保障实质上就是以土地保障为核心的。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社会保障形式出现了新的特征,但土地保障的核心地位并没有动摇。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的变迁大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1.土地改革时期。该阶段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主要呈现出“以土地保障为主、政府救济为辅”的特点。首先,1956年6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使中国农民真正从法律上拥有了土地所有权,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这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其次,人民政府积极参与到对灾民、贫困农民的救济活动中来。建国之初政务院就发布了《关于生产救灾的指示》,还通过以工代筹、税收减免、组织募捐等方式,帮助农民渡过难关。2.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人民公社化时期。该阶段的农村社会保障呈现出制度化的趋势,并以集体保障为主要形式。1956年起,农村开始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经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村集体所有制得以确立。在强大的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基础上,相应建立了相应的相应的农第1页共5页村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五保”制度和合作医疗制度。这时的农村社会保障,是一种全面的、制度化的保障,但也只是一种较低水平上的保障。3.改革开放新时期。该阶段的农村社会保障是一种以家庭保障为主要的保障方式,土地为社会保障的主要载体和保障基金的主要来源的保障机制,农村社会保障又回归到非制度化的状态。联产承包改革激发了农民压抑许久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获得了的长足发展。同时,随着人民公社的瓦解和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弱化,建立在其基础上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也趋于瓦解。二、目前土地保障功能的弱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土地保障作用已日渐减弱,土地这一最后保障因而出现“虚化”。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可以看出:1.农业收入比重下降,非农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考察土地保障功能(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的强弱,可以从农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分析得出。从农民收入增长的来源结构看,农民收入的增加主要依赖非农业收入的增加,并且非农业收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大。可见农业收入比重的下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所表现的持续下降趋势,反映了土地保障功能的弱化。2.工业化、城镇化导致耕地减少,失地农民增加。农村社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目前我国农村社区发展的一种普遍流行趋势。但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所带来的另一结果是耕地的减少。根据苏州、无锡、常州三市的统计调查,1949~1992年间耕地面积共减少133773公顷,相当于现有耕地面积的18.13%,年均递减3111公顷。其中1985~1992年这8年间,耕地面积减少27660公顷,年均递减3458公顷,已有10.3%的农民彻底失去了土地。可见土地保障将进一步出现弱化趋势。3.土地提供的就业保障不充分,农村居民失业风险产生且加剧。我国人多地少,土地为农村居民所提供的就业保障不充分。随着农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必然越积越多。而加入wto后,在农村就业方面,总体影响总体是第2页共5页负面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将面临更大的压力。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健全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仅是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