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偶与对仗范文合集第一篇:对偶与对仗对偶与对仗一、对偶对偶,是一种修辞方法,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近、相反或相关的意思,目的是加强语言效果。(一)从形式上分类1.单句对偶:一句对一句例如: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诸葛亮传》)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岳坟对联)2.偶句对偶:两句对两句例如: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阿房宫赋》)3.多句对偶:多句对多句例如。登高而招,臂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二)从内容上分类1.正对偶。上下联表达的意思是同类的或相近的,是互为补充的。例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反对偶:上下联表达的意思是相反或相对的,多指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例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3.串对偶(流水对)。即“相串成对”,有如流水顺承而下,因此又叫流水对。它的起句与对句是从事物的发展过程说的,因此,意思是紧密连贯的。例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二、对仗(一)来历对仗,指当廷奏事。古时皇帝坐朝听政,必设仪仗,百官当廷言事,无所隐秘,故称。《旧唐书〃萧至忠传》:“旧制,第1页共12页大臣有被御史对仗劾弹者,即俯偻趋出,立於朝堂待罪。”(二)释义对仗,从形式、内容看,对仗与对偶基本相同,即句式相同(如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词性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语义相近、相反或者相关,目的也是为了加强语言效果。三、区别1、概念不同对偶,是一种修辞格,与比喻、排比、夸张等,属于同一个修辞系统;而对偶是格律诗词中的一个专门术语。2、应用不同对偶一般在用在普通文章中;对仗一般用在格律诗词中。换句话说,出现在文章中的一般称为对偶,出现在格律诗(包括骈文)中的一般称为对仗。3、要求不同对仗,对平仄有要求,而对偶对平仄没有要求。对仗要求上下两句同一结构位臵的词语必须是词性一致,平仄相对,且上下两句同一位臵上不得使用同一词语。也就是说,对仗的要求是极为严苛的,必须是严对,句式、词性、语义、平仄全部相对,缺一不可。而对偶,可以允许宽对,没有对仗严格。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对偶句,但不是对仗句,因为平仄不相对,且上下两句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则是工整的对仗。4、结论“对仗句”必然是“对偶句”,但是“对偶句”就不一定是“对仗句”。第二篇:“对偶”不叫“对仗”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用书》)里的《杜甫诗三首》“练习说明”之三这样说道:“古诗中多用对偶句。对偶又叫‘对仗’,俗称‘对对子’。”将“对偶”与“对仗”等同起来的说法是欠考虑和不妥当的。第2页共12页先看看《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解释。对偶。修辞方式。用对称的字句加强语言的效果。对仗。(律诗,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的对偶语句。词典的解释尽管有辗转解说之嫌,但毕竟还是讲出了它们之间的些微区别。古诗中是多用对偶句,但古文中的对偶句为数也不少。如果依照《用书》的说法,既然“对偶”又叫“对仗”,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古诗文中的对仗句也比比皆是呢。恐怕不能这样说。因为古文中几乎是找不到对仗句的,古诗中也只限于格律诗词中才可以找到对仗句。对偶与对仗它们不是一个概念下的两个称谓。也许是因为二者太像而不同之处又太少,才极易混为一谈吧。正如《用书》所说,对偶是把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手法。它大体上散见于各种文体中,如“浮光跃金,静影沉璧”,“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然而对仗则不然,它只见于格律诗词中,是格律诗词创作所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这种技法后来又相继为词曲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