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的力量》教学案例太阳城小学黄婷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6个生字,会写6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会举例说明“团结就是力量”。情感目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团结的重要性。教学难点:知道团结的重要性并能举例说明团结就是力量。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数:2课时(所授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正音:长(zhǎng)老折(zhé)断搀(chān)扶3.学生汇报。三、自学生字新词。1.找出生字词,自由识记。2.认读生字词,交流识记方法。3.指导识记生字字形。(1)采用加部首的方法记忆:尤—忧快—筷弟—递困—捆张—涨(2)采用换部首的方法记忆:1优—忧4.你从本课中积累了哪些新词?将它们添加到“我的词语库”中5.指导书写会写字:忧、筷、递、折、绳、捆。四、学习第一部分,了解农夫的担忧1、学生自由读课文1、2自然段。2、画出这两段中描写农夫心理的语句。3、指名反馈:(1)他们的父亲为此很伤脑筋。(2)老父亲为这事日夜担忧。4、引导理解,体会儿子的不团结,父亲的忧愁。(1)“父亲为此伤脑筋”中“为此”指的是为了什么?(2)“父亲为这事日夜担忧”中的“这事”又指什么事?(3)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儿子表现的语句,进行朗读。(4)引导体会句中“总是、有时、仍然,像一盘散沙”,感悟儿子们的极不团结,极端自私,从而意会农夫的忧愁。5、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2自然段。四、作业。1.抄写生字词。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积累有关团结合作的成语或者格言。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知道团结的重要性,会举例说明“团结就是力量。”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团结的重要性。教学难点:知道团结的重要性并能举例说明团结就是力量。教学准备:课件2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回顾旧知。1、齐读课题。2、生字认读。3、练习组词。4、连词成句。(1)出示题目,指名反馈。(2)齐读句子。【设计意图:开门见山,高效利用课堂前几分钟,巩固加深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梯度上升,从字到词再到句的提高训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二、提出问题,感知课文。1、质疑:“八个儿子终于明白了老人的用意。”2、整理引导问题。3、自由朗读课文。4、学生反馈交流。【设计意图:针对该课文,道理浅显,学生读过便能说出课文要告诉他的道理,所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让学生愿意主动进入学习,激发学习兴趣。】三、讨论交流,适时点拨。1、解决问题:长老是如何让八个孩子明白了自己的用意。2、反馈。(板书:折筷子)3、出示自读要求。(默读)(1)折一根筷子时,儿子是怎么说的?(2)折八根筷子时,是什么表情?【设计意图:按新课标对阅读的要求,出示自读要求,培养学生默读能力,读中悟,读中思。】4、交流反馈。(1)板书:一根(2)板书:八根5、学习4、5自然段。(1)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2)朗读把握嘲笑的语气。(3)筷子是怎样被折断的?(板书:轻轻)(4)理解果然。(5)拓展:选词填空。(居然、果然)【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的能力。】6、学习6、7自然段。(1)出示课文第七自然段。(2)填空。(3)朗读感悟。大儿子是如何折筷子的?(板书:用力一折)(4)齐读本段。【设计意图:设计合适词语填空,边学边练。】7、学习第八自然段。(1)提问:为什么会是这样?3(2)此时的父亲对儿子说了什么?(3)拓展:写话训练。师:听完父亲的话,这几个孩子,终于明白了。(4)展示汇报。【设计意图:通过折一根筷子和折八根筷子的结果对比,在对比中感悟出:一根筷子力量小,八根筷子力量大。朗读父亲的话,感知父亲的用心良苦。三年级作文起步,培养说话写话能力很重要。】8、理解第九自然段。(1)填空,补全原文。(2)齐读本段。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1)这一课你都收获到了什么?(2)小结。(3)汇报有关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