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两章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第十六章·季氏篇》。《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背景简介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将有事于颛臾•(将伐颛臾)无乃尔是过与先王封国邦域之中社稷之臣(不可伐)(不必伐)(不当伐)批评冉有抨击季氏有事:这里指用兵。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第一、二段内容分析•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是:宾语前置标志。过:责备。“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猜测(猜度)。•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以为:古义:以之为的省略,可译为“把它作为”;今义:认为)•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词,这,指颛臾。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有国者必立社稷。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这里指鲁国。社稷之臣意译为附属于大国的小国。•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以何,凭什么。•疑问句中代词做动词或者介词的宾语前置•何......为:表反问语气。即“为什么┅┅呢?•夫子欲之•(为自己辩解)引名言焉用彼相矣用比喻谁之过与阐明为人立世的准则追究二人过错第三、四段内容分析•夫子: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能施展自己才能,就接受职位;如若不能,就应辞去职务。陈:施展。就:担任。列:职位。止:不去。•颠:跌倒。•相(xiàng):搀扶盲人走路的人(辅助者)。•无乃尔是过与:责备v.•且尔言过矣:错的adj.•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于柙”“于椟”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一词多义:过•无乃尔是过与:责备v.•是谁之过与:过错n.•过故人庄:拜访v.第五、六段内容分析必为子孙忧(为季氏开脱)君子品质政治主张揭穿阴谋批评冉有提出主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疾:痛恨。夫:代词,那种。舍:舍弃,撇开。辞:托辞,借口。•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国:古义:诸侯的封地;今义:国家;家:古义:士大夫的封地;今义:家庭•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担忧贫困而担忧分配不均,不担忧人(东西)少而担忧社会不安定。患,忧虑,担心。寡,少。•盖均无贫:财富分配公平合理,上下各得其分,就没有贫穷。•和无寡:和睦了,人口就不会少了。•安无倾:国家安定,就没有倾覆的危险。•夫:句首语气词。•如是:如此。•文:文教,指礼乐。•来:使……来(归附)。•安:使……安定。•一词多义:•相•则将焉用彼相矣(搀扶盲人走路的人)•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辅佐)•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状语后置句(“于邦内“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成语理解与积累祸起萧墙不患寡而患不均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一个国家不害怕贫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