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测试题:针对性提升训练题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在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①血红蛋白②唾液淀粉酶③二氧化碳和氧气④Na+⑤血浆蛋白A.①③B.②③④⑤C.④⑤D.③④⑤2.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A.血浆B.组织液C.淋巴D.消化液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淋巴B.甲状腺激素、葡萄糖、氧均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C.血浆中的蛋白质都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到达组织液中D.体内细胞只通过内环境就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4.由于轻微创伤使小腿某处皮下青紫并且局部水肿,对这一现象合理的解释是()A.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增高B.毛细淋巴管破裂,淋巴外流,使局部组织液回渗到血管C.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使局部组织液含量减少D.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使局部组织液含量减少5.如图是人体某组织内的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③可以进入A、B、CB.①②③④组成体液,其中①③④构成内环境C.尿素分子不能由③进入④D.B产生的废物和CO2先后经过③和④,最终被排出体外6.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成分(mmol/L)Na+K+Ca2+Mg2+Cl-有机酸蛋白质①②1425.02.51.5103.36.016.0③1474.01.251.0114.07.51.0④101402.510.3525-47A.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B.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②至少需穿过6层磷脂分子层D.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7.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如图,指出图中哪个箭头表示是错误的()A.①白细胞B.②组织液C.③水D.④红细胞8.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维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B.在稳态维持过程中,一般只有正反馈起作用C.呼吸速率快慢与O2有关而与CO2无关D.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碳酸释放到血浆中,血浆的pH无明显变化9.下列哪些疾病是由内环境稳态的破坏直接引起的()①血友病②色盲③糖尿病④尿毒症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0.以下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①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处于绝对稳定状态②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③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④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很强的,即使外界环境剧变,人体也能保持稳态的平衡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11.在一简单反射弧中,只有感觉神经元A和运动神经元B,则当A接受刺激后,兴奋的传导方向是A.A的树突→B的轴突B.B的轴突→A的轴突C.B的轴突→A的胞体D.A的轴突→B的树突12.如图是一个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①S是感受器,M是效应器②S是效应器,M是感受器③Ⅰ是传入神经,Ⅲ是传出神经④Ⅰ是传出神经,Ⅲ是传入神经⑤兴奋的传导方向是S→Ⅰ→Ⅱ→Ⅲ→M⑥兴奋的传导方向是:M→Ⅲ→Ⅱ→Ⅰ→S⑦兴奋的传导方向是:S→Ⅰ→Ⅱ→Ⅲ→M或M→Ⅲ→Ⅱ→Ⅰ→S⑧一般情况下,M的细胞将主要消耗蛋白质分解后释放的能量⑨兴奋在该反射弧中的传递要两次通过突触A.②④⑥⑧B.①③⑤⑨C.①③⑧⑨D.②⑤⑦⑨13.如图所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刺激图中②处,可以测到电位变化的有①③④⑤⑥B.在突触小体上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C.若抑制该图中细胞的呼吸作用,不影响神经兴奋的传导D.刺激⑥处,神经兴奋能传到⑤④③②①14.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B.在反射弧中,决定兴奋单向传导的结构是突触C.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D.当人所处环境温度从35℃降至5℃时,耗氧量增加,尿量增加,酶活性下降15.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给予细胞一个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