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49—50页内容。二、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平面图形,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观察、比较、触摸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认识了平面图形,了解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通过学习和平时生活经验的积累,对“面积的大小”的内容已有认知基础,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知材料,让他们在观察、触摸中直接感受到物体“表面”的存在及各种图形的“平面”,形成关于“面”的表象,理解面积的意义。四、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理解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使学生在活动中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3)在观察比较、操作实践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概念。五、教学重、难点与关键: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认识面积的含义。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教学关键:结合教材提供的实例,通过操作让学生在观察、比较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六、教具准备:练习本、围棋子、正方形与长方形的纸片。七、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我先出示两个大小悬殊的树叶形纸片,再选两名学生进行涂色比赛。(学生比赛,完成后)师问:你们觉得比赛公平吗?并说明理由。生:不公平,因为图形一大一小,所以涂大正方形花的时间要多。(反之:涂小正方形花的时间要少。)师:那么图形的大小指的是图形的什么呢?(面、面积)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物体的面积。(板书课题:面积)(由学生感兴趣的比赛活动情景引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很自然地引入新知)2、初步感知面积概念(1)说一说:指名说一说,我们生活中还见过哪些面呢?(如:黑板的面、桌子的面、冰箱的面、课本的封面……)(2)摸一摸:摸一摸课桌的面、数学书的封面和练习本的封面。(让学生体会到物体是有面的,感知面积的存在。)(3)比一比:①比一比黑板的表面与数学书的封面、课桌的面与数学书的封面哪个大、哪个小?问:说说我们是在比它们的什么呢?(面的大小)②小结:通过观察、操作与比较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怎么样?(看到的物体都有面,每个面的大小就是这个面的面积,并且物体的面是有大小之分的。)(4)揭示面积的含义:我们把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5)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谁能把这句话完整地说说。课本封面的大小呢?(多请几位同学说一说)(6)联系生活拓展。请举例说说生活中一些物体表面之间的关系,并比比它们谁大谁小。先小组说,再集体交流。小结:看来面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是很普遍的,只要大家多注意观察,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物体,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适时地揭示面积的初步含义,并让学生直接使用“面积”一词进一步观察、比较和描述,加深了对面积意义的理解。)3、操作实践,总结方法:(1)让学生认真观察教材第49页例2,指名学生读题。并提问:我们能不能直接判断出这两个图形谁大谁小呢?(2)同时,我出示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让学生比较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师:你们觉得哪个图形面积大?(回答不一)师:看来有争议。那么有什么办法解决呢?(3)体验借助工具比较图形的大小的方法。①学生拿出剪好的一个正方形和长方形(附页2中图5)②小组活动。③指名汇报。生1:我们小组是用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发现正方形的面积要大一些。生2:我们小组是用摆圆圈(小方块)的方法,长方形共摆了8个圆圈(小方块),而正方形共摆了9个圆圈(小方块),所以我们认为正方形面积大。生3:我们小组是用画格子的方法,结果数出正方形的格子要比长方形要多,所以我们认为正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