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伟正教授论治缺铁性贫血经验作者:王金环等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版》2018年第2期【摘要】择要介绍孙伟正教授诊疗缺铁性贫血(iron-deficiencyanemia,简称IDA)的经验。孙老认为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乏源为IDA的病机关键,以健脾和胃,益气养血为基本治法贯穿治疗始终。【关键词】孙伟正;IDA;健脾和胃;辨证论治;经验孙伟正教授,国务院津贴获得者,国家名老中医暨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血液病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等。孙教授运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理念诊疗血液系统疾病50余载,经验颇丰,现将其诊疗IDA的经验择要介绍如下。1由血液生成途径,剖析病因病机。据IDA的症候特点,中医将其归属于“血虚”、“萎黄”、“黄胖”等范畴,为规范临床应用,近年相关专家将IDA中医命名为“萎黄病”[1]。历代医家对血液生成描述很多,如“中焦受气取汁,变化为赤,是谓血。”表明了从《内经》起,即发现血液的生成和脾胃密切相关。饮食中的水谷精微被脾胃吸收,为“取汁”。汁中有营气化生需要的精专物质及其他有用的津液,上述二者循环于脉中化生为血液,为“变化为赤”;《诸病源候论》言:“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即言精血同源,二者有相互资生和相互转化的联系,故肾中精气充沛,则血液化生有源,也可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促进血液的化生;《素问.六节藏象论》言:“肝者……以生气血。”及《张氏.诸血论》中“归精于肝而化清血。”均言营血之化生与肝中精、气的充沛、调达密切相关;《侣山堂类辨.辨血》中认为血液的生成和心的生理功能关系紧密,如“血乃中焦之汁……奉心化赤而为血。”、《皇帝内经》亦有“心生血”之说;《灵枢.营卫生会》指出:“此所受气者……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言明了肺脏在化生血液中扮演重要角色,肺脉化生血液后分散于全身。孙老博览古籍,根据自身临床经验,认为“血资生在脾胃,赖依心、肺、肝、肾等脏的生理功能配合得以充盈不衰”,强调IDA发病多由饮食不节、先天不足、久病迁延等因素损伤脾胃功能诱发。小儿患病主因先天禀赋不足,加以后天脾胃失于调养,致脾胃功能虚弱,气血生化乏源。女性患病,尤以育龄期女性多见。2IDA临床特点通过对IDA病因病机的深入探索,孙老认为其发病不外乎各种内、外因素导人体对铁的需求和供给平衡被破坏,体内贮存铁被利用完后,红细胞内铁则缺乏,继而演变为IDA。临床主要以头晕乏力、心悸气短且活动后加重、耳鸣、眼花等贫血症状为主,同时伴有各种缺铁原发病的表现,还可见组织缺铁的表现,如异食癖、健康水平降低、儿童生长发育迟缓等。好发人群见于老年人和年轻女性。由于其发病隐袭,病程渐进,在脾胃虚弱阶段很少引起重视,多因出现唇甲色淡、乏力、头晕等贫血症状不能耐受而就诊,此时病情多为心脾两虚之症,治疗周期较长,需做好沟通工作,嘱患者规律治疗。该病预后取决于病因的祛除,单纯营养不足者,易恢复正常;继发于其他疾病者,则取决于原发病能否根治[2]。3临床常见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因孙老指出该病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因除疾病本身特点外,还有以下原因。(1)治疗时间过于短暂,停用铁剂过早;(2)原发病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3)饮食结构不合理。较多门诊患者经短期治疗,症状明显改善后,不按医嘱继续治疗。而实际上IDA患者血红蛋白升到正常并不意味机体内贮存铁正常。因此,应在继续治疗,直至血清铁蛋白正常后,方可停药。4治疗理念4.1“健脾和胃,益气养血”基本治法贯穿治疗始终孙老将IDA分为脾胃虚弱证、心脾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虫积证五个证型[3]。脾胃虚弱证见于疾病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可见食欲减退、轻微乏力等症,治疗以健脾和胃,益气养血为主。心脾两虚证,由脾胃虚弱证进一步发展而来,气血亏虚加重,心气不充沛,不能使血液在脉中分散全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不能被有效濡养,则见面色萎黄、倦怠乏力加重,心血不足,心失所养,严重者毛发爪甲失荣见脱发、脆裂等症状。脾气亏虚,血液在脉中不能正常被控摄,血逸出脉外,则见女性崩漏久而不愈,还可见吐血、咯血、鼻衄等慢性失血症反复发作。治疗以补脾养心,益气生血为主。肝肾阴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