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课程教学:让核心素养落地核心素养是当今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风向标、主基调,是完整的育人目标体系。在许多国家称之为21世纪技能,也被认为是“胜任力”或“未来素养”。近年来,“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领域的一大热词,其实质就是人的素养系统中具有根本性和统领性的成分,是素质教育、三维目标、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之中的“关键素养”,是人之为人之根本。2016年9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这是当今我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布局的“方向标”与“总开关”,是对课程“三维目标”的发展与深化的升级转型版,表明我国教育指导思想从教书向育人方面的重大转变。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吸收了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开发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反映了时代要求和先进教学思想同时高度关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变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核心任务是让学生在复杂情境中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标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提出考试评价的建议,引导各学科教学更加关注学科思想、思维方式等,克服重智轻德的育人倾向,进而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领悟各学科新课标的精神不能局限于其结构和内容,也要认真研读新方案、新课标的设计理念、核心素养的解读、总体思路、价值导向、设置原则、课程目标、课程定位、课程教学与评价建议以及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等。其中变化很多,但最核心的变化是育人理念的变化,即首次提出了各学科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课程以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宗旨是将党的教育方针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具体细化到各学科课程之中,同时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新方案指出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核心素养在新课标中的落位具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以通用核心素养为纲,内蕴其中;二是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目,外显其中。在文本结构上,新课标增加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要求两个部分,在内容方面,努力凸显思想性、时代性和整体性等。凝练学科核心素养,是这次课程标准修订对每门课程的统一要求,也是最大的特色亮点。例如,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凝练为四个方面,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凝练为六个方面,即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凝练为四大要素,即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体育与健康教育学科的核心素养凝练为三个方面,即运动技能、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凝练为五个方面,即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此外,本次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修订重新思考了课程定位、设置原则和课程结构等,亮点纷呈。例如,“学习任务群”的提出是语文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的一大亮点,并将其分布在高中三个年级的三类课程(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之中;数学学科突出“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素养立意的跨越”,采用了“主线—主题—核心内容”的课程内容结构并把选修课程分为A、B、C、D、E五类,供学生自主选择;英语学科提出了指向核心素养有效形成的“英语学习活动观”。核心素养“新坐标”下要有新思维、新作为、新气象。如何将核心素养融入教与学?培养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课程与课堂如何转型?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转变角色,重塑行为,潜移默化地渗透与内化在具体的学校教育活动、学科教学和学生良好习惯培养过程之中,让核心素养培养落地生根。明确落实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落实核心素养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教育部课题组明确指出主要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