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黑色素瘤转移超声表现1例患者女,81岁,主因双下肢浮肿20余天加重伴不能平卧半月入院,查体:听诊左肺呼吸音消失,右肺呼吸音粗糙。左中下腹部可触及约19.0×10.0×8.0cm包块,边界不清,无触痛。左腹股沟区可触及约14.0×4.0cm的条索状包块,无触痛。胸部CT示:双肺炎左肺占位左侧胸腔积液。超声检查:左侧腹部可见一大小约17.3×8.6×6.7㎝实性低回声肿物,其上方紧邻左肾下极,边界尚清,内回声不均匀,其旁可见多个低回声结节,CDFI:其内见点状及边缘条状血流信号。左腹股沟可探及不均质低回声包块,呈椭圆形,大小约12.2×2.8cm,后方有不规则的低回声粘连,内部未见明显彩色血流信号。超声提示:1.左侧腹部实性低回声肿物(腹膜后可能)伴腹腔多发低回声结节考虑转移性淋巴结2.左侧腹股沟软组织低回声肿物(性质待定)为了进一步明确肿瘤性质随即为患者进行了左腹股沟肿物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图2),标记2点分别取出组织各两条,呈灰白色,随后送病理,相继进行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组织病理提示:左侧腹股沟肿物,镜下见多数异型细胞,倾向恶性肿瘤,不除外转移瘤;免疫组化结果:Act(+/-),Desmin(-),S100(+),HMB45(-)MART(-)(图3),少许组织,根据免疫组化,符合恶性黑色素瘤。随即进一步详细查体,发现患者骶尾部皮肤一大小约1.5×1.0cm黑色乳头瘤样结节,表面可见溃疡愈合后脓性分泌物(图1)讨论:黑色素瘤又称恶性黑色素瘤,是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约20%的病人会出现转移,但亦可通过血液转移至肺、中枢神经系统、骨、肝及肾上腺等处。恶性黑色素瘤原发病灶的病理特征可分为四种类型:①浅表扩展型。约占70%,先沿体表浅层向外扩展,不久纵深扩向皮肤深层。②结节型。约占15%,以垂直发展为主,侵向皮下组织,易发生淋巴转移。③肢端黑痣型。约占10%,多发生于手掌、足底、甲床及粘膜等处。④雀斑痣型。约占5%,发生自老年人面部已长期存的黑色雀斑,此型多水平方向生长。恶性黑色素瘤的超声表现有以下几个特征:⑴低回声包块;⑵外形规则或不规则;⑶早期边界清晰,进展期边界欠清晰;⑷内回声不均,部分内可见斑片状强回声伴声影,部分呈“块中块”征象;⑸包块血运丰富,血流频谱呈高阻动脉血流信号,⑹相关引流区域可见转移淋巴结,呈恶性淋巴结的形态特征和血流征象。本病例为81岁女性患者,无明确肿瘤病史,患者原发病灶隐匿,综合CT、超声检查发现左肺、腹膜后及腹股沟肿物以及相关区域的淋巴结回声。回顾性分析可能为恶性黑色素瘤转移病灶,超声引导下经皮对腹股沟肿块细针穿刺活检,组织取材准确及时,可为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的重要途径。进而能为定性诊断提供最重要信息。文献报道:细针穿刺活检黑色素瘤转移淋巴结敏感性可达97.9%-98.2%,特异性可高达96.1%-100%。显示了较好的临床价值。也为临床诊治提供了可靠依据。(图1)原发病灶(图2)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图3)免疫组化符合恶性黑色素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