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乡镇社会事业发展的调研对策一、准确理解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战略意义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体制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或者说,有它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建国之初,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要迅速地强化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建设,加强国防建设,一方面是加快推进工业化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障新生红色政权的安全。而要在短期内做到这两点,只能依靠农业、农村完成原始积累的任务,于是逐步形成了以统购统销、城乡分割和人民公社为支柱的行政性分配资源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经过建国后近六十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已建立起了完备的工业体系,综合国力、国防实力大大增强,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如下科学判断:“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全会同时要求,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不仅关系到农村的繁荣与发展,更关系全国稳定发展的大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第一,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从根本上解决新阶段“三农”问题、全面推进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进入新世纪,我国市场化、国际化、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但农业增效难、农民增收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较慢的问题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地区差距扩大趋势尚未扭转,其深层次原因就在于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完全突破,城镇化严重滞后,城乡分割的政策、制度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纠正,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致使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力不强,过多的人口滞留在农村。这种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和发展失衡第1页共11页状态,造成了“三农”问题的现实困难。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阶段,必须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必须突破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思想束缚,打破城乡分割的传统体制,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以加快城乡社会事业统筹发展,形成城乡互补共促、共同发展的格局,全力推进和谐农村的建设进程。第二,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和困难都与城乡经济社会结构不合理有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幅度下降,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远远低于城镇居民,直接影响到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政策的实施效果,而扩大内需已经成为新阶段我国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具有二、三产业劳动技能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具有经济实力的农村人口到城镇安居乐业,促进农村型消费向城市型消费转变;另一方面,要千方百增加农民收入,不断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村购买力,兴旺农村市场。因此,只有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加速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不断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消费水平,才能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第三,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在新时期实现新跨越的客观要求。根据县域经济发展态势分析,我市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前期阶段,城市正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城乡对乡镇社会事业发展的调研对策关系、工农关系越来越密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显得更加紧迫,也更有条件。因此,我们必须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的一个大战略,尤其要把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社会事业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