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本课知识结构:•1,“冷战”局面的形成•2,两大集团的对峙•3,“冷战”中的“热战”一:“冷战”局面的形成1:“冷战”兴起的原因①战后美苏失去合作的基础。②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法德被打垮。②美国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③苏联国际威望的提高和军事实力增强。④美苏意识形态差异互相猜疑不信任,视对方为敌人。一:“冷战”局面的形成2:“冷战”形成的表现①“杜鲁门主义”—1947(冷战开始)②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双重目的)③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苏联)③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年(苏联)二:两大集团的对峙1:柏林危机1948年——冷战的第一次高潮2:北约的成立1949年——遏制苏联,控制西欧3:华约的成立1955年——标志两极格局正式形成4:冷战的影响二:两大集团的对峙4:冷战的影响①世界被分裂成依赖美苏的两部分。②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威胁之下。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动武,半个世纪没有新的世界大战。④扩张势力,干涉别国内政,破坏国际法。⑤打代理人战争,破坏世界和平与安宁。三:“冷战”中的“热战”——朝鲜战争朝鲜战争原是朝鲜半岛上的朝韩之间的民族内战,后分别支持朝韩双方的美国、苏联、中国等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1950年6月25日,朝鲜得到苏联默许不宣而战进攻韩国,历时三年的朝鲜战争爆发。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84号决议,派遣联合国军支援韩国抵御朝鲜的进攻。8月中旬,朝鲜人民军将韩军驱至釜山一隅,攻占了韩国90%的土地。9月15日,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开始大规模反攻。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请求赴朝,与朝鲜并肩作战,经过历次战役最终将战线稳定在38线一带。1951年7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方面与联合国军的美国代表开始停战谈判,经过多次谈判后,终于在1953年7月27日签署《朝鲜停战协定》。当时的美军司令官克拉克沮丧得说:“我是第一个在没有获胜的停战书上签字的美国司令官。三:“冷战”中的“热战”——越南战争简称越战,美国等资本主义阵营国家支持的南越(越南共和国)对抗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共产主义阵营国家支持的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国)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又称越共)的一场战争。其发生在冷战时期的越南(主战场)、老挝、柬埔寨。最先开始援助越南的美国总统是艾森豪威尔;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开始支持在越南作战;林登·约翰逊将战争扩大。在尼克松执政时期,美国因国内的反战浪潮,逐步将军队撤出越南。越南人民军(北越军)和越共游击队最终打败了越南共和国军(南越军),统一了全越南。越战是二战以后美国参战人数最多、影响最重大的战争,最后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失败。越南战争是冷战下的一次实战,希望统一越南的越南反政府武装·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在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的支持下,推翻越南共和国总统吴庭艳的政府。美国则出兵帮助越南共和国。最后美国因为国内的反战浪潮,逐渐将美国国防军撤出越南。越南人民军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最终推翻了越南共和国,统一了越南全国。杜鲁门主义1947年初,希腊政府在希腊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的打击下面临严重危机。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国情咨文,发表了敌视社会主义国家的讲话。国会两院经过辩论后,分别于4月22日和5月8日通过关于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法案,拨款4亿美元援助希腊和土耳其政府,帮助它们镇压人民革命运动。“杜鲁门主义”是对别国内政的干涉,被学者认为是美苏之间“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返回马歇尔计划欧洲是美国战后初期全球战略的重点地区。欧洲历来也是资本主义的心脏,“二战”把欧洲一分为二,而此时,苏联的影响已经进入东欧和中欧,因此西欧的稳定和发展就有了决定着资本主义世界的命运的意义。美国援助西欧的目的很明显,一是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来增强遏制苏联的目的;二是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将西欧纳入以美国为首的战后格局。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对于复兴西欧,抗衡苏联起了重大作用。←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