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病毒的增殖我们知道,病毒颗粒体现的是病毒静止和不活动的形式。病毒的真实情况只能在它们与细胞间的反应时期才能够清楚地认识到。病毒体在细胞外是处于静止状态,基本上与无生命的物质相似,当病毒进入活细胞后便发挥其生物活性。由于病毒缺少完整的酶系统,不具有合成自身成份的原料和能量,也没有核糖体,因此决定了它的专性寄生性,必须侵入易感的宿主细胞,依靠宿主细胞的酶系统、原料和能量复制病毒的核酸,借助宿主细胞的核糖体翻译病毒的蛋白质,病毒这种增殖的方式叫做“复制(Replication)”。病毒在活细胞内,以其基因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分别合成病毒基因及蛋白质,再组装成完整的病毒颗粒,这种方式称为复制(replication)。从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开始,经过基因组复制和病毒蛋白合成,至释放出子代病毒的全过程,称为一个复制周期。病毒的复制周期主要包括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和释放六个连续步骤。早在20世纪40~50年代,不少学者以噬菌体为研究模型,获得了病毒增殖的初步认识。随着哺乳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对动物病毒的转录、翻译和核酸复制基本机理以及基因表达和调控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动物病毒的增殖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隐蔽期,早期和后期。所有病毒的增殖都可以分为六个连续阶段,即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和释放。【吸附和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和释放四个连续步骤】病毒增殖各阶段中的差异,特别是在生物合成、装配和释放中的差异,在疾病的病理发生上和对病毒感染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方面的影响是最有意义的值得研究的问题。在研究病毒增殖或增殖时还要注意,病毒的增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进行性的过程,直至把细胞的内容物全部耗尽。不同科属的病毒各有其独特的方式。19.第一节病毒的一步生长曲线所谓病毒的一步生长曲线即以感染时间为横坐标,病毒效价为纵坐标,绘制出的病毒特征曲线。病毒效价:待测样品中病毒数量通常以单位体积病毒悬液的感染单位数目来表示(IU/mL),称为病毒效价。能够引起宿主产生特异反应的病毒最小剂量视为1个感染单位。研究动物病毒的“一步生长曲线”大多使用或单层培养细胞系或悬浮培养的哺乳动物细胞系,实验中先采用较大的感染剂量同时感染所有的培养细胞,使其吸附细胞后,洗涤感染的细胞,以去除未吸附的病毒。所有的细胞一次感染,这样病毒的增殖就是同步单周期的。按一定的时序取样并测定效价,这样就建立起了一步生长曲线。通过“一步生长曲线”图,我们可知在感染后短时间内,接种的病毒消失,即使在细胞内也不能检测到有感染力的病毒粒子,这个时期称为隐蔽期(潜隐期)。隐蔽期一直持续几小时后才能检测到第一代子代病毒粒子。无囊膜病毒在细胞内装配成熟,在细胞裂解前的一段时间就可检测到有感染力的病毒粒子。另一方面,许多有囊膜的病毒通过宿主细胞浆膜出芽成熟,随即释放到培养液中。不同科的病毒其隐蔽期一般是3~12个h。各科病毒增殖特性科细小病毒乳多空病毒腺病毒疱疹病毒痘病毒非洲猪瘟微RNA病毒嵌杯病毒披膜病毒黄病毒冠状病毒副粘病毒弹状病毒沙粒病毒正粘病毒呼肠孤病毒双RNA病毒反转录病毒核酸复制部位NNNNCCCCCCCCCCNCCN隐蔽期(小时)*613104452323543545410出芽———NGC——CEGCCCP——P*随感染量、病毒毒株、细胞类型、生理条件不同而有差异。N=细胞核,C=细胞浆,G=高尔基氏体,P=胞浆膜,E=内质20.第二节病毒的吸附吸附是病毒与细胞表面的相互作用,是病毒繁演后代感染细胞的第一步。吸附是决定病毒感染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需要病毒表面特异性的吸附蛋白(VirusattachmentProtein,VAP)与细胞表面受体(也称为病毒受体,virusreceptor)相互作用。大多数噬菌体的病毒受体为细菌细胞壁上的磷壁酸分子,脂多糖分子以及糖蛋白复合物,有的则位于菌毛、鞭毛或荚膜上。大部分动物病毒的病毒受体为镶嵌在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中的糖蛋白,也有的是糖脂或唾液酸寡糖苷。植物病毒迄今尚未发现有特异性细胞受体。在0~37℃内温度越高病毒吸附效率也越高,整个过程可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的时间内完成。最初病毒颗粒吸附到细胞表面,这个时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