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教学设计一、赏图吟诗,导入新课1.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欣赏一组图片。(课件出示)此刻你想用那个词形容秋天给你的印象?2.是啊,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景色宜人,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描绘它歌咏它。你不禁想到了那句诗?3.导入元曲4.板题读题二、知晓作者,理解题意1.解题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元曲只出现了一次,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是题目。词有词牌名,比如卜算子、渔歌子、清平乐。曲有曲牌名,如天净沙、小桃红、南乡子等。2.了解作者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师:白朴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其他三位分别是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出生官僚世家,其父是枢密院判官。蒙古军攻占南京的时候,幼小的白朴和自己的父母亲人离散,“一代文宗”元好问收养了白朴。后来,元世祖建立元朝,蒙古统治者对老百姓的残暴掠夺,使他对朝充满厌恶,更感到为朝廷效力的可悲,因此,毅然决然放弃了仕途生活,从此寄情山水,归隐山林,在孤寂中感受美景。3.了解元曲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又分为小令和套数。《天净沙秋》属于散曲中的小令。三、读元曲,明节奏1.自由读文2.指名读曲3.师范读。4.指名读曲5.生齐读四、想象意境,感悟诗情1.描绘画面,感受意境美(1)交流分享下面请你们再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完后和你的小组同学说说,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2)共享感受a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b总的来说,这两句给我们什么感觉?(凄凉、萧瑟、寂静)(师板书:萧瑟)(3)师:这就是作者见到的真实的秋景图,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来写?用“孤、落、残、轻、老、寒”六个词语含蓄地表达了萧瑟、凄凉、伤感之意。(4)师:不同的人对词语和画面有不同的理解,把你的感觉读进字里行间。a指名读b评价读c男女生合作读(女生读1男生读2)(5)同学们,作者仅仅是为了写这萧瑟的秋景吗?,透过这秋景,你觉得作者还想表达什么?(6)生齐读(7)到此,作者想要意思结束了吗?让我们追随作者的目光去看看吧。你还看到了什么?预设:为何不说是“一只飞鸿”?从“点”感受飞鸿距离之远。不仅远而且飞行的速度很快。那个词让你感受到这一点。(影下)(8)教师做快的手势,引导学生读这句。(9)此刻“一点飞鸿”让原本萧瑟的画面忽然活跃了。刹那间,寂寞的秋景仿佛展现出了一片鲜活的生气。看到此景,作者内心涌动的是什么?(惊喜)(7)指名读,读出一点飞鸿带给作者和我们的惊喜。(8)齐读。(9)齐读感受飞鸿美。鸿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崇高的美学意蕴,常常能够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让我们把飞鸿的美读出来)(10)创设情境,感悟诗情(配乐讲述)有人说,这里的飞鸿和李白的“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一样,指的是作者自己。此时此刻,他就是那只振翅高飞的鸿雁,很想飞离这个萧瑟没有生气的地方,去寻找心中的那片乐土。假如你就是作者,就是这一点飞鸿,鸿雁呀鸿雁,你告别了这萧瑟冷清的暮秋后,将会看到怎样的情景呢?(12)赏明朗之景,感悟诗情“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刚才是想象之景,我们来看看作者笔下的美景。好美的秋景,这些景物给你的感受是什么?把你的感觉读到字里行间去。(板书:清丽)男女合作一人一句读。生齐读。白朴的大半生都在做官,他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于是选择离开,归隐山林或许是冷清的,但在寂寞中振翅高飞,这是奋斗的有追求的人生;在经历孤寂奋斗以后,你便会拥有秋天般多姿多彩,绚烂迷人的人生。这种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不正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吗?(13)心理渗透点:设身处地谈感受。同学们,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可曾遭受过失败或挫折的打击,你又是怎么面对的呢?学习了这首元曲你有什么启发吗?(14)背诵。五、唱元曲,升曲情人们说,诗歌就是音乐,音乐就是诗歌,让我们把这个美丽的声音一直吟诵下去。配乐跟唱:师唱,学生试唱。六、读“秋思”,延课外1.对比阅读2.课外延伸(1)背诵默写《天净沙·秋》《天净沙·秋思》。(2)搜集整理白朴的《天净沙·春》《天净沙·夏》《天净沙·冬》。(3)把本首元曲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